-
《无声告白》_精选读后感_1800字
(2020-01-19 07:52:16) 读后感 -
《无声告白》_精选读后感1800字
深情力透纸背,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这是一本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又不觉一丝冗余的书,作者对文字的拿捏把持有度,好不舒服。虽然整体基调有些伤感,会莫名的悲伤起来,但是伍绮思留下的悬念,多视角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以及恰当的留白足以让人越过伤痛,迫不及待的读下去。看到一位书友书评中的一句话,觉得恰到好处:
她用极其细腻的洞察力,揉入多味复杂的情绪,触发无数个阴暗的悲伤,述说出大家内心深处的秘密。
故事以文章开头”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展开,抽丝剥茧,追根溯源。
莉迪亚为什么死了?因为父母的期待?因为哥哥的远去?亦或是因为自己的软弱?
她是家庭的关注重点,她是中心,母亲将自己未完成的与众不同女医生梦加予她,父亲将自认为从未得到过的做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的梦施加给她。父母对与众不同的两种理解方式形成的未实现的愿望都落在了她的稚嫩的肩上。
在母亲的一次出走后,她开始全盘接收她们的期待。因为这样,母亲会高兴,就不会再一次离开他们。
哥哥内斯是相对最懂莉迪亚的人,也最终逃离了这个家庭,逃离了莉迪亚。
莉迪亚短暂的一生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中,但是她又真正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吗?她有真正的知道怎么活出自己吗?她从来知道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只是并不确切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有着东西她只是想,可是从来没有去尝试过,她从来没有努力着去发展自己想要的东西。
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很简单,但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没有那么简单。都说,我们钟爱一身,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仅仅在这个大体制下,大背景下,随波逐流。从来没有自己太多的思考,没有自己太多的想法。玛丽琳的母亲和莉迪亚的母亲都以如出一辙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女儿,教导女生发展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那为什么莉迪亚和玛丽琳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玛丽琳一直坚持自己,想要成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自己。但莉迪亚屈服了?为什么屈服,一种可能原因是他想要的本质上是父母对自己普通的爱,母亲不要离开,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为了得到这种爱,小小的她认为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就能获得这样的一种平衡。等到她真正发现,换来的结果并不是她所想要的东西时,她开始迷失了,她开始怀疑了。最终,她终于决定开始改变,跳入冰冷的河水之中。第二种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活自己?自己怎么活?一味的被父母牵着鼻子走,从来没有了解过自己,机械的按照父母的意愿活着而已。最终发现自己并不能做好父母要求的样子。倘若她能在父母期望中,过得很出彩,很有成就感,那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就算摆脱了父母的期望,也活不出真正的自己,也不曾过好这一生。没有父母的期望,还有社会的希望,还有体制的期望,还有理所当然,生儿就带来的期望。小时候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考个好的中学,中学之后考个好大学,大学之后找个好工作,工作之后有个安稳的家。一批一批,前赴后继,好多人不就是为了这些社会体制所赋予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期望所活着吗?我们真的有很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去发展自己喜欢的东西吗?不,现有的应试教育很少教会我们去思考,很少教会学生去寻找自己,发现自己。等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似乎思维模式有些固化了,创造力有些丧失了。
就像我自己,读金融,进银行是父母给我的决定。但是,我就不曾知道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我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反而对我是一种解脱,哦!原来我可以选择这个。进银行,也并非本意,只是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啊!从事什么行业啊?尽管,现在对现行状况不是很满意,但那又怎样,因为不确定我能把什么做的更好。我需要尝试,只是尝试有成本,我不愿意放弃这一成本。这是一种悲哀。我需要看书,我需要学习,我需要前进,在千千万万我不想要的东西里面找寻我想要的东西。一开始,我们不太了解真的自我,需要去寻找,去探寻。
本来想对兄妹三人分别进行一下人物特点的分析的,写到这儿,觉得可能没有太多的必要了。想分享一处:
然而,他实在是太熟悉水性。他的身体已经知道该如何反应,就像家里天花板压下来的时候,人会本能地知道要钻进楼梯间的角落一样。他的肌肉伸展收缩,身体自动调整平衡,胳膊划着水,腿不停地踢,直到他的头破开水面。他咳出一嘴泥沙,吸进凉爽的空气。太晚了。他已经学会了怎样不被淹死。
很深刻,一切尽在不言中。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