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_2000字

(2019-09-30 16:13:24) 读后感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2000字

他叫盖伊·特立斯(Gay Talese),是今天这本书的作者,也是《纽约时报》、《纽约客》、《时尚先生》等期刊的撰稿人。他是一名记者,但“记者”一词不足以诠释他为新闻界做出的贡献,相较于此,他更为人所称道的称呼是:“新新闻主义之父”。
“新新闻”自诞生之时便是一种贬义称呼,已故评论家怀特·麦克唐纳对它的抨击首当其冲。他认为,使用了这种体裁报道新闻的记者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效果,因此他们往往会对事实进行篡改加工,从而歪曲事实真相。
传统新闻要求记者罗列事实、使用直接引语及坚持传统报道的严格组织形式。因此,你能看到无论纸媒还是网媒,在撰写新闻类稿件时都会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及话束,新闻类稿件不同于小说,它的真实性胜过一切,甚至很多记者为了追求客观,会将具有主观色彩的语句排除在新闻稿件之外。
但“新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它更像是一篇小说,它允许记者用一种更具有想象力的方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它也允许作者像大多数作家一样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更加带有感情地报道人物和事件。
“新新闻”自诞生之初便被传统评论家所质疑,但这并没有阻碍它发展的脚步。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流行的文学审美中,传统新闻的写作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读者更愿意看到的是有故事性、有趣味性,甚至有戏剧性的报道。正因如此,特立斯的写作手法被国内特稿写作圈争相模仿,但追根溯源方能得知,所谓模仿,也只是学到了皮毛。
盖伊·特立斯出版过无数著作,但这本《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依然堪称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书中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描写了不同的人与事。
在《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中,特立斯描写了纽约城里那些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本章共分为五篇文章,每篇文章都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切入点,集中描写“人与城”的关系。
如《奇特职业之城》中,特立斯将笔触转移到了纽约城中的一些特殊职业者:运送动物尸体的工人、落水物品的打捞员、手推车制造者、摩天大楼估价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与城市融为一体,他们完善着这座城市,也被城市所养育。
在这一章里,你能感受到人与城的密切关系,它就像一部纽约城市的纪录片,由远及近地为你展示这座城市的风貌。
在《大桥》中,特立斯描写了建设纽约韦拉札诺海峡大桥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及流动的修桥工们的生活。本篇的章节较多较密,其中对修桥工们的生活描写极为细致与感人。
特立斯用温和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修桥工们的人生,他们的角色许是钢缆工、许是铁器工,许是受人尊敬的工程师与监工,也许是底层的搬运工。这些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无数座美国大桥与摩天大楼,他们让城市与城市相连通,让高楼拔地而起,但他们的生活,却因着工程的需要而居无定所。
在本章的最后,特立斯无不感慨地说道:“哪里有工程,就往哪里开……他们把所有地方都连接起来,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永远是那样支离破碎。”
如果你认为前两章描写的小人物有些不过瘾,那么在第三章《走向深处》中,特立斯将笔转移到了那些著名的大人物身上。本章中收录了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士的小传,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法兰克·辛纳屈,著名歌手、影视演员;乔·迪马乔,美国著名棒球运动员,玛丽莲·梦露的前夫;弗洛伊德·帕特森,拳击史上最年轻的世界重量级拳王;乔舒亚·洛根,13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彼得·奥图尔,《阿拉伯的劳伦斯》主演;弗兰克·科斯特洛,著名的黑帮教父;奥尔登·惠特曼,《纽约时报》的讣闻作者……
通过对这些美国社会典型人物的描写,特立斯带领读者重新回到了60年代的美国社会,这位举止优雅、谈吐睿智的作者用意大利人(作者是意裔美国人)与生俱来的亲和态度感染着与他亲近的人们,也同样在作品中,感染着无数与他素不相识的读者。
在谈到写作时,他曾说,“写出有持久价值的作品”是他的毕生所求,他的偶像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欧文·肖和约翰·奥哈拉等作家。在被《巴黎评论》问道如何看待汤姆沃尔夫将他列入“新新闻主义”创始者时,他回答说:“我从来没想过什么‘新新闻主义’,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在用新方法办事。我只想写得像菲茨杰拉德。”
今年,特立斯已经80有余,读他的书,就仿佛在听一位老人讲述发生在纽约的奇闻轶事。在《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中,你看不到传统新闻写作的文风以及条条框框,但这里的每篇文章,都能够体现一个从业多年的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如果你想要进行非虚构类写作,如果你对“新新闻”的文风感兴趣,或者,如果你想要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曾经的美国,我都建议读读这本书。特立斯无疑是个雄心勃勃的记者,这个菲茨杰拉德为目标的人以用他的笔,改变了一个行业的文风。
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原则与理想,他并没有接受“新新闻主义”带来的光环,反而说道:“我有一张《纽约时报》的记者证,但我不是为《纽约时报》写作,我是为我自己写作。”
【公众号:壹本笔记】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