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论语别裁(全集)》读后感_1700字

(2019-09-09 04:45:06) 读后感

《论语别裁(全集)》读后感1700字

南老先生讲《论语》,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贯穿全文。和上学时教科书式的背《论语》相比,这次阅读,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
联想到以前语文试卷里“这句话表达了xx怎样的中心思想”这种题目,会很反感。因为以前做题,看到的只是某篇文章的节选,会觉得“这人什么中心思想和我有半毛钱关系?”
然后看到南老先生写到司马迁,在当时,司马迁觉得世界上只有孔子,周公和他自己有中心思想,别人都没有。说《史记》在当时没人看得懂,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一下子就对司马迁和《史记》产生了兴趣。也感觉到中心思想的有趣。这人真狂啊,但又很仗义。他之所以入狱,遭受宫刑,只是为了给别人求情。
所谓做学问,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如果一个人只会读死书,而不结合着生活历练,解决实际问题,那最后就成了“书呆子”。
宋朝之前,儒家思想还没有被上下设限框起来,(现在被框起来的部分成了“教条”)孔子还没有成为当代年轻人刻板印象中的“迂夫子”(教科书式的教育惹的祸),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以“仁”为目标,著书立说,很多伟大的思想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呢?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有趣的向导。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生硬刻板翻译过来的文言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絮叨老头形象。要是孔子是这么个无聊老头子,怎么会留芳千古呢?为什么在当代,许多外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呢?所以读《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说出的这些话,又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南老先生的描述下,一幅幅生动的孔门弟子素描徐徐展开了。
机敏好学,安贫乐道的颜回;
暴脾气,仗义的军事家子路;
外交,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的子贡。
可见,儒门弟子并不都是一身书卷气的白面书生。
儒家思想认为:人有了知识学问了就要出来为社会做贡献。古代的政治家深受其影响。而今天,学习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按南老先生的说法,唐宋之后,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是百货店,社会需要;
道家是药店,生病时需要;
而儒家是粮食店,需常备。
大多数人从生下来就要学习和人打交道,而这一过程中又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因为要麻烦别人,或者被人麻烦,所以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学习相处之道。
在此之前,先了解下“礼”。
所谓的“礼”,我们的礼节,礼貌,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中国文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讲,就是哲学。哲学又分形而上的(探究宇宙,人的来源的各种未知知识),形而下的(探究社会,男女,已知世界的各种知识)。
为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从来不去探究鬼神,因为他觉得自己得先把“形而下”的知识搞好。而他一生都在围绕着“仁”,来传道授教。明知无法成就天下大同的大业,也依然倾尽一生的力量坚持着。这种“无所为”的精神,刚好和道家的“无为”(做不了就不做)相反。
普通人先了解一些浅层的“形而上”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过好“形而下”的平凡生活。
“贫而乐,富而好礼。”
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任何环境中,不得意忘形,也不失意忘形。
这需要一些兴趣爱好,以及和别人的和睦关系等等来支撑自己。
前几天和我妹一起看了《寻梦环游记》的电影。我想,要是人能达成梦想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那就是幸福的。
怕就怕人到老年,无所事事,回过头来看净是后悔,那这一辈子就活得苦。
可以说,提升自己的修养,核心是为了让自己有智慧。智慧就是能使内心不迷惑的一种东西。
我经常在变,不断推翻自己以前的思想,建立新的。因为内心充满迷惑,所以反复无常。想到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到三十岁,观念基本固定了,不会动摇了。可能因为我还没到年龄吧,所以观念变动得很快,很不牢靠。这么一想,豁然开朗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识别不好的思想呢?这就需要多思考,多体验了。不仅仅要看好的,坏的也要能看,而且要学着区分,然后逐渐形成稳定的人生观。这就需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来做支柱和底线。一切都围绕着中心来展开,就不容易走偏。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