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读后感_4000字
(2019-08-08 15:02:28) 读后感 -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读后感4000字
初读此书,我想起这样一个笑话:杜鲁门总统说他想找一个立场明确的“独臂经济学家(one-armed economist)”,他对那些总是说“另一只手……”的经济学家烦透了(这里的杜鲁门总统用了双关“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我不大理解为什么作者要那么絮絮叨叨,玩弄两手游戏。他在全书的论证中,试图将所有可能性都说尽,给人一种“什么都说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错觉。更诡异的是,最后他招架不住记者的追问,用一句“环境决定论”就概括了这本书。然后我就弃书了:“摔!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有必要写几十万字的书吗?”
后来,有个书友劝我再好好读读。耐着性子重读之后,发现是我的锅,太浮躁差点埋没好书。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作者这一句看似简单的“环境决定论”,其实举重若轻,意味无穷。
上世纪70年代,作者到新几内亚的热带岛屿研究鸟类的演化。某天作者散步时,碰巧遇到了当地知名的政治家耶利。最后,耶利问作者:
“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把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出于种种考虑,作者没有回答。
25年之后,作者决定用这一整本书来回答耶利的问题。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呢?原来,耶利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可以推及到更大的现实问题上。于是,作者提出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耶利问题”。
1、为什么今天欧洲、东亚及移居北美的民族控制着世界的财富和权力,而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非洲人的财富和权力仍然远远落在后面?
有一种显而易见的答案。从16世纪起,欧洲开始殖民扩张时,不同大陆上的民族在技术和政治组织方面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了。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各种因素助推,欧洲的发展绝非简单的线性发展。换句话,就是当今的富裕方其实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贫穷方自然追不上。
可这种解释真的科学吗?用一个玩笑就可以解释这类答案的逻辑。
A随意吐槽了一句:“虽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架不住有人生来就是罗马人啊。”
“扛精”B马上回怼:“凭什么所有目光都聚焦罗马啊,又是起点又是终点的?”
这玩笑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罗马人到“罗马”去,在空间上的距离优势是绝对的,但这可能是暂时的。因为从历史的维度上看,一旦终点或者中心城市不是罗马了,罗马人的绝对优势也就没了。“扛精”B显然是在告诫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玩笑归玩笑。在比较不同地方的发展态势时,基于可比性的考虑,不仅需要参照合适的时段,还需要确立一个科学的标准。在这里,作者虽然默认了结果上欧洲等地掌握财富和权势确实是一种优势,但却对上诉答案将“起跑线”设置在16世纪提出了质疑。于是,他换了个提问方式。
2、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 征服或消灭欧洲人或亚洲人呢?
作者为了向更早的历史溯因,提出了更具体的“耶利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人屠杀或征服其他民族而不是反过来呢?延续“起跑线”的逻辑,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1000年——上一次冰期结束时——各大陆上的族群仍然都是靠狩猎采集为生的人。这下“起跑线”设置得算是基本公平了,可是,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间,又发生了什么?
当然,我们凭借事后聪明总能归纳出欧亚大陆的制胜因素。一系列清单删到最后,留下的都是最切中要害的因素——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业制成品——基本上算是还原成书名了。这下作者该满足了吧?这些因素显然都是造成欧洲人征服的直接原因,也都正确。但作者还是声称这种假设不全面,他觉得这种解释太过简单。
作者想表达的远不止于此。他还想要知道:为什么最后带来枪炮、凶恶的病菌和钢铁的是欧洲人,而不是非洲人或印第安人?可是这样没完没了地追溯下去,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形式的“耶利问题”。于是作者整合了一下,又提出了第三种“耶利问题”。
3、为什么不同大陆上的人类发展速度如此不同呢?
作者认为不同大陆上人类发展速度的差异恰恰是历史最广泛的模式。于是“耶利问题”最终被推及到如此宏大的命题上。
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耶利原本的问题就好?若是直接回答最初形式的耶利问题,很容易被问题里强调的“黑人”和“白人”带偏,而草率得出诸如“‘黑人’不如‘白人’”的结论,或者委婉一些,“不同大陆的发展速度不同,是因为各大陆的人的资质有差异”。这种未经推敲的结论看似“显而易见”,却造成了事实上的以偏概全。这种“理所当然”令作者不安。实际上,这种“人种决定论”的答案最先被作者排除。因为早在散步的时候,他就感到耶利和他智力相当,他没办法糊弄耶利,他没有办法马上给出一个最普遍的、可接受的、简单的答案,所以他才选择了沉默。
作者在这本书里不厌其烦地解释他的写作意图,并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对于“以结果论成败”的普遍倾向的质疑。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是在宣扬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有多优越,也不是在为现行的统治辩护。他认为“对一种行为进行研究和解释与捍卫或赞同这种行为是不能等同的”。为此,他着重讨论了两个假设。
假设1:“文明”未必意味着“进步”。
假设2:白人未必比有色人种“聪明”。
作者质疑所谓“文明”是否就代表着“进步”,而“进步”是否就意味着“幸福”。作者认为“文明”的福祉是由正反两方面因素构成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就认为“工业化国家就一定比采集部落好”。作者对于那种“理所当然”十分警惕。他再三强调:“没有可靠的证据足以证明人类在智力上的差异是与技术上的差异平行发生的。”另外,作者还质疑“聪明”一词的定义。所谓聪明,究竟是看掌握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呢?一般意义上,拥有或习得越多的经验,人就越显得聪明。虽然在整体上,专注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所掌握的知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过了采集狩猎的社会。但就个人层面上,采集者可能反倒是具备更多样知识和技能的人。
可惜,作者着重强调自己对待“文明”和“聪明”的审慎态度,并没有奏效。没有明确答案的“假设”常常被人忽略。在各大阅读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还是对作者大欧洲主义的吐槽。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论证要点。
- 关于起跑线
作者为了比较不同大陆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起跑线”的问题。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还原最准确的历史细节和真相。作者嘚啵嘚啵,讲了一通人类起源,最后根据现存证据得出大概人类起源在非洲。套上“赢在起跑线”的逻辑,似乎非洲人应该是最领先的。可是,根据我们既知的结果,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起跑线”不是绝对存在的时间线。其次,即使出于公平,将“起跑线”勉强划在了公元前11000年——各大陆都还是狩猎采集的阶段——各大陆的发展条件也还是不同的。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环境因素。由此可以确定,“赢在起跑线”的逻辑,并不科学。它忽略了事物发展之后还会变化的实际。
抛开起跑线问题不论,作者又提出了新问题:所谓领先优势到底是什么呢?是适应当地条件所需时间越快越有优势?还是克服某种环境限制促进的创造力发展,才叫优势?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大概两者兼有。
- 机缘巧合
作者在回答“耶利问题”时,讲了很多故事。其中,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卡哈马卡冲突。故事太长不想复述。背景大概是美洲最大、最先进的帝国印加帝国的皇帝阿塔瓦尔帕率8万土著出行,在卡哈马卡碰到代表西班牙一方的皮萨罗一行人,大概168人。皮萨罗碍于人数悬殊巧施诡计,最后“擒贼先擒王”,还违约将阿塔瓦尔帕残忍撕票。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实际上所有的人在追求任何欲望的过程中,总会采取从自己观点上看来最小的保守行动。” 作者指出当时皮萨罗也就只有十来支火绳枪,近身杀人主要靠的还是钢刀、长矛和匕首,面对8万土著,他们凭借征战的经验,做出的最小保守行为是智取。皮萨罗取得胜利其实是机缘巧合。试想若是阿塔瓦尔帕很有开放意识,提前见识到枪炮钢刀的威力,8万土著的最小保守行为也不会是闻声四散或无组织护主,历史很可能被改写。
- 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波利尼西亚群岛是一个完美的自然实验。为什么同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为什么有些岛屿最后发展了农业还有行政组织,有些岛屿却还是狩猎采集和族群?同是从一个大岛上移居各小岛的人,关于人的资质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结论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之间6种环境可变因素(岛屿气候、地质类型、海洋资源、面积、地形的破碎和隔离程度)促成了波利尼西亚社会之间的差异。这与《大历史》里的金凤花环境的概念很像,金凤花环境又叫金凤花区域,指的是各种条件刚好适合更复杂事物出现的环境。农业和行政组织是比较复杂的事物,即使同是波利尼西亚群岛,各个岛屿的“金凤花环境”也各不相同。
另外,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讨论动物植物的驯化问题及各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最终可以一个类似“安娜•卡列尼娜原则”解释:
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作者还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粮食生产与病菌、文化修养、技术和集中统一的政府这些直接原因的关系。耶利问题是不同的民族最后何以在权利和富裕方面大相径庭。粮食生产本身并不是直接原因,而是终极原因。这里的论证思路有点像《大历史》里的金凤花要素,金凤花要素指的是那些允许门槛出现或被跨越的因素。换言之,复杂事物能出现是因为环境也是变化的,因而导致环境变化的各种要素的变化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诸如此类的思辨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这本书里的承载了太多可争论的point,说不尽也道不完。其中,我最在意的是关于变化的point,有点和《谁动了我的奶酪》重影了的感觉。另外,我觉得作者挺狡猾的,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动因。虽说用“环境决定论”一言蔽之是为了避开“人种决定论”,可作者身为白人,在文字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优越感,尤其在“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一部分的论证那么粗糙,很难不被中国读者诟病。
- 关于起跑线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