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之四季》读后感_2000字
(2019-08-30 14:02:19) 读后感 -
《山之四季》读后感2000字
关于《山之四季》的读书笔记
(一)尚未读完,已然欢喜
人但凡活着,只要能动弹,就总想做点什么。
除了吃喝的生理需求的满足,还有精神的愉悦。比如,看书,画画,种花,养猫。
除了普通的食物,人还需要满足更高要求的口腹之欲,例如,人不只喝白开水,还要喝茶、咖啡、可乐。
还需要文学、哲学,需要音乐和广场舞。
人的需求实在是太多。
为了证明人活着,需求并不多,梭罗去了瓦尔登湖。
隐居,是很多人心里的梦。但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人。一些走“终南捷径”的人,虽身居村野,心中却爱慕着人间的繁华。
能做到洒脱自如的,我所知道的,便是苏轼与陶渊明。
苏轼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切换自如,心无旁骛;陶渊明则真正放下尘世,种豆南山。
王维半官半隐,让他真正放下俗世纷争的是辋川别墅的山山水水。
人活着,究竟需要多少东西的支撑?多少样食物?多少件衣裳?多少种色彩?多少个想法?
然而,对于草木而已,春萌秋萎,具足一生。
当人置身于寥无人跡的山间,在冬季感受白雪的覆盖,在春天欣赏梨花的纷飞,在秋天吸吮醉人的稻香,在夏日流连落日的余晖……
人之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质的支撑和精神的力量?
追求繁华浮世的喧嚣,享受声色犬马的热闹,还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精神追求之乐?
这本尚未读完的《山之四季》,是我最近很喜欢的一本书。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在这样的山间生活。
于2017年10月4日星期三
(二)始于苦痛,止于智慧
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其实只是一本小书,断断续续读了些日子,期间又被别的书吸引,就搁置了下来。
当我读到后面的部分,读到《开垦》,读到《早春的山花》,读到《季节的严酷》,读到《积雪难融》,我才慢慢地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生命的解读,渐渐浮出水面。
读前半部分,我觉得我读得漫不经心,只看见作者在用极其白描的手法,写山间生活的种种;那种纯粹的记录,有一种波澜不惊的平静。
越往后读,发现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作者渐渐把自己对山民、对农耕生活、对自然万物的情感融入其中。
整个阅读的过程,从散漫无序到渐入佳境;正契合了作者在山间七年生活的心态变化,从逃避心灵的伤躲入山间,到真正爱上那种空寂、安静、纯粹的日子。
山间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而是充满艰辛,尤其是对一位六十多岁、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
然而,在作者的笔下,绝无诉苦,也无从畏惧,只是不断去与这种生活磨合,最终融入当地的山民,融入天地万物。
他的笔触,是那么温暖、平实、美好,你丝毫看不到苦痛。
他写道:“我很喜欢雪。一到下雪的天气,我就从屋子里跑出来,感受白雪从头顶将我覆盖。这样的体验总让我感到由衷的快乐。”
大多数时候,他一个人耕种,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在空旷的山野行走。
孤独吗?他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孤独,大多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某种不满、不安变化而来。我在这里所做的任何事,都是顺其自然,一点儿也不觉得孤独。”
他处处看到生命的张力,看到大自然的神奇。
“一个人独居在植物繁茂的地方,就很容易被它们散发出来的强烈生命力所征服。”
人只有置身于自然中,作为一个生命个人的意识才渐渐苏醒,才能体会到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
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读到最后,我渐渐明白,七年山间生活,是作者在战后的自我放逐,也是一种赎罪。读完作者的生平,我才更读懂了他文字中的那种纯粹,发乎内心,浑然天成。
高村光太郎,是活跃于大正、昭和年代的雕刻家和诗人,被誉为日本现代艺术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艺术成就使人钦佩,而他对妻子智惠子的长情更让人唏嘘。初遇时,他被智惠子“纯真的爱情清洗,得以从以前颓废生活中获救”,两年后结婚,度过了十余年幸福生活。这段时间,也是高村光太郎创作的鼎盛时期,创作了一系列经典雕刻作品,成为唯美主义运动在日本的代表人物之一。
后来,智惠子出现了精神疾病的迹象,逐步恶化,最终逝去。高村光太郎自此一蹶不振。迷惘中的他为日本侵略战争的狂热所感染,创作了一批歌颂非正义战争的诗歌作品,以此弥补空虚。
日本战败后,高村光太郎受到极大震撼,对自己过去的愚蠢做出深刻的反省。他选择自我放逐,来到日本东北部地区岩手县的山间。
《山之四季》的最后有一篇附录,我很喜欢。其中写道:“高村光太郎的一生充满苦痛、颠沛流离,但绝不能称为不幸。因为他始终对生命中的一切保持欣赏和奉献:对一位女子持续四十年之久的爱情、对生命本是的热爱、对美和艺术的赞叹,所有这些都成为他的宝贵财富。”
高村光太郎的内心是苦痛的,却深潜心底,旁人无踪可寻。赎罪式的战后山居生活,却只字不提对妻子深深的追忆。然而,这种赎罪,仅仅是对战争的忏悔吗?难道不是因为失去一生挚爱的痛苦迷失吗?
他用最安静的方式,来掩埋自己最深刻的苦痛。然后,将这种苦痛作为“人格的磨练”,“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产生。
始于苦痛,止于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也是高村光太郎的人格魅力。
“这位诗人一生的最高杰作,就是他自己的人生。”
于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