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灭绝时代》读后感_1400字
(2019-09-27 21:43:25) 读后感 -
《大灭绝时代》读后感1400字
本书出版后,被多家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评为年度十大好书,作者是《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难得的是,作者亲历自然生态现场,带来当前最新的科学生态认知。
全书讲述了十三个故事,每一章对应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从动物到植物,从体系巨大的美洲乳齿象、苏门答腊犀牛到微小的游蚁,从空中飞行的小棕蝠到海底的射线帽贝,还有人类的近邻尼安德特人。
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后半部分讲述了当下发生的物种灭绝状况。
在当前发生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前,地球上发生过五次大灭绝。第一次发生在奥陶纪末期,约4.5亿年前,当时生命的主要形式还都局限在水中。最具破坏性的一次是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约2.5亿年前,几乎摧毁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被称为“大灭亡”。距今最近的一次是白垩纪晚期,恐龙就是这个时期灭绝的。
“灭绝”的概念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提出来的,这得归功于一种叫美洲乳齿象的动物,和一个叫居维叶的人。第一次进行科学研究的乳齿象骨头被发现于1739年。美洲乳齿象消失于1.3万年前,这一时期的巨型动物群大灭绝,与现代人类的扩张是同时发生的,被认为是后者造成的结果。
年仅22岁,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查尔斯·达尔文登上了“小猎犬号”船,开启了全球生物探寻之旅,一直持续到27岁。期间收集了大量的生物化石,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著作,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观点。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没有给人类与其他生物划出界线,而北欧的大海雀在19世纪初的灭绝由人类的捕杀造成的。减少种群的个体密度可能会让剩下的个体不易存活,被称为“Allee effect”。牛顿曾经大力游说,促成了第一步野生动物保护法案的诞生,即《海洋鸟类保护法案》。
6500万年前,在本应极为平常的一天,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在触地的瞬间,小行星发生了爆炸,相当于一百万亿吨TNT炸药的释放的能量。正是这颗小行星终结了白垩纪,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种彻底消失了,新泽西盘船菊石就是其中之一。大撞击学说直到1980年才被阿尔瓦雷斯父子发现,这是达尔文均变论所排斥的。
把所有灭绝事件放在一起考量时,物种大灭绝似乎是以2600万年的固定间隔发生的。波纹双鹤笔石灭绝于奥陶纪大灭绝,是由冰川作用所导致的,温度降低,海平面骤降。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似乎也是由气候所引发的,温度迅速升高,海水温度上升了18度。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共向大气中添加了3650亿吨的碳,去森林花额外贡献了1800亿吨,每年向空气中排放90亿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两百年中提高了40%。海洋表层水体平均PH值从8.2降低到了8.1,海洋酸度提高了30%。这些都会影响地球生命的重新分布。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才是史前巨兽灭绝的罪魁祸首。原因在于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包括苏门答腊犀牛在内的巨兽消失的时间点与人类迁移定居的时间序列完全重合。尼安德特人的消失同样如此,现代人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大约是4万年前,而尼安德特人差不多在3万年前消失了。人类最终消灭尼安德特人之前,还与他们交配。今天除了非洲人之外的所有人类,都携带者1%-4%的尼安德特人的DNA。
现在,我们正处于第六次大灭绝之中,这一次的原因仅仅是人类对于地球生态地貌的改变。人类在发展的同时,需要与地球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我想这大概是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向全人类呼吁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