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汪曾祺集:晚饭花集》读后感_1100字

(2019-08-18 00:06:20) 读后感

《汪曾祺集:晚饭花集》读后感1100字

市井气息,民间故事。听来耳目一新,又似曾相识。我姥爷、舅舅就是“开肉案子的”,爷爷是“赶脚”的,这在以前算是技术活。而我的奶奶很会“叨古”(就是唠以前的旧事旧物)

所以很喜欢汪老笔下的这些个人物,亲近!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永远跟生计有关,永远具有朴实的一面。那年月才真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养人。只要勤劳、勤快,高低贵贱不会让人急扯白脸,他们大多相信宿命。一方面他们也许会受到不公,另一面他们却很想的开,难得的坦然。

关于爱情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会发生些什么的郭庆春导演那意味深长的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李三,“恪尽职守”的生存之道;侉奶奶的清贫、不争、任劳任怨的平淡生活;开肉案的庞家三兄弟精明团结的发家致富之道;夫唱妇随的打鱼夫妇,苦大仇深般的落魄日子;金大力自知之明的苦干实干精神。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任尔千状万态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卖力度日,给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踏实感。

之后的汪老描写的高雪、孙淑芸这两个人物,是造化弄人,时不我待的悲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啊!在这里仿佛读出了白先勇先生笔下那些人物的悲寂之感!

“世上本无我,奈何作一粟”是王玉英执着的生命走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是李小龙对王玉英气愤的所在。

写到“卖蚯蚓的人”,汪老写了如下一段话:“城市贫民,糊火柴盒的、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晒槐米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非常欣赏这段语。但就有那种自认为是高级价值的人,一个生物学家反驳到:“从生物学的角度,是不应鼓励挖蚯蚓的。蚯蚓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照他这么说,天下有哪样东西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呢?

再有汪老口中的老师就是指沈从文先生。记的有这样一种说法,沈从文先生和李叔同先生是有幸的,因为他俩有了解并传承他们门派的得意弟子,分别是汪曾祺和丰子恺。而张爱玲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胡兰成也继承了张派写法,但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