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读后感_1500字

(2019-08-29 18:37:08) 读后感

《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读后感1500字

五星好评。
理论体系完整,实证分析充分。从国外的环境背景,政策目标和利益结构,对比到国内的结构特点,为医疗互联网化创业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认知基础,逻辑非常强。
摘录:
首先,医生工作室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目前来说,在一线城市已经有好几家较为知名的医生工作室,一些大公司也在试图打造类似名医中心这样的平台,来吸引知名医生来多点执业。当前的多点执业更多的是大医院的医生来参与,因为他们已经有着自身较好的品牌,特别是那些主任级别的名医。但他们的多点执业无法缓解当前的看病难,因为一个医生一天的时间就那么多,也只能服务那么多病人。确切的说,名医的多点执业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多层次服务的需求,只是一种变相的特需服务。
中国医生的服务价值长期被低估,这也引发了以药养医的不良制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生的诊疗费用应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要这么操作的前提是支付端必须跟上,不能完全依赖个人自费支付,否则这样的改革也是不会有实效的。由于中国的大医院是以专科为主的,多点执业也是各个专科的好医生,他们所提供的高价诊疗服务是很难被以保基本为核心的医保覆盖的。因此,这类诊所未来只可能被商保来覆盖。但商保对风控要求较高,对于这种医生多点执业的机构是肯定会绕开的。因此,这类型的医疗服务形态只能依靠个人自费,这也注定了这类服务的市场未来会非常狭窄。
其次,谁受益,谁受损?医生工作室在目前的状态下更多是医生“走穴”的合法途径,当然在客观上也对那些急需名医服务的人群提供了有效的通道,特别是那些收入较高但没有关系的中高端人群。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多点执业的医生、合作机构和有钱但没关系的人群都算是得益的。但这对那些中低收入人群来说确实是形成了新的不公,那些只能在普通医保覆盖下的人群则更难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医生工作室只能加剧新的不公,但却无法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最后,能否向合理的多层级的医疗服务演进?作为过渡性服务产品,需要等到彻底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医生工作室最终才能演变为真正的专业性诊所。但是,对于那些名医来说,离开大医院即意味着体制优势的丧失和各种灰色收入的缺失。走穴的好处是享受着体制红利并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且,名医也没有必要去自己开诊所,因为大医院本来就是承担着看重病和大病的职能。诊所才是看小病和慢病的,名医开诊所总体来说属于浪费资源。而对于那些没有名气的医生来说,平时病人来看他们是冲着三甲的名头而非他们自身的能力。他们要在外面开诊所的难度不小,因为病人对他们并没有信任度。所以,受制于自身的定位,医生工作室无法成为未来多层次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一环。而且,现在是中端市场匮乏,高端市场已经饱和,医生工作室的发展空间其实非常有限。
因此,当前医生工作室大发展路径有着较大的困境,不仅不能真正的解放医生、缓解当前的就医困境,也无法推动医生工作室的自身发展,未来市场空间极小。要真正推动本身的良性发展并为未来的多层次医疗服务提供路径,医生工作室的职能更多的应该是搭建医生培训、认证和推广的平台,而不是所谓名医走穴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普通医生能力和知名度的提高,进而为未来的医生自由执业提供更多合格的全科和专科医生。现在的医生工作室在流程设计和人才培训上也需要调整,但因为整体定位有局限,需要尽早扭转方向。
从整体来看,现在的医生工作室只是当前扭曲医疗体系下的一种产物,要想使其成为正向的推动医疗体系良性循环的工具就必须改变其目标和定位。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