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家书》读后感_900字
(2019-09-22 02:42:28) 读后感 -
《哈佛家书》读后感900字
这本书是彦绫推荐的,我很认真地花了近十个小时,跨度近两周时间读完。按理说这本书我看的有些晚了,我的女儿已经进了不是哈佛大学的大学,但我却觉得孩子的人生教育和身为父母的自我教育好像才刚刚开始,对此我是非常感谢我的推荐者。
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把孩子送进哈佛大学的教育秘籍,作者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中国哈佛女孩与父亲之间多年来的经历、见闻、书信、电邮以及其间的相关感受、交谈、回忆等,把中国读者可能感兴趣的环境背景描述下来,尤其是中国的孩子、家长疑问最多、最伤脑筋或者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最不该说最不敢说的故事呈现出来。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留在激烈竞争的中国,可能进不了北大清华,但在美国,她是哈佛的高材生,美国的教育造就了她。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念哈佛,但这本书告诉了你,比读哈佛更重要的是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哈佛精神。对,这本书最想传递给我们的是无比神话的哈佛精神――由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带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自由精神和理性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第一个反应是,作者的女儿能进哈佛大学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父母,甚至她的祖父母辈,而我的孩子没读哈佛大学同样有一半原因在于她的父母,就是我们。孩子的差别一定有父母的差别,有家庭几代人的差别。孩子们看到这是不是想说,既然父母已经别无选择,那我们努力也没用,这就错上加错了,一个人的努力,从现实意义上看是为了自己,甚至为了父母的期待,从长远意义上,是为了子孙后代,一代人垫高一代人的肩膀,牛顿不是说了吗?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父母就是孩子的巨人的肩膀。
孩子小的时候,我没少做梦,读过很多成功孩子的家教书,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人生设计在童年》诸如此类的,回过头想想,每个孩子都有来自自己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的精神引领,这种朝夕相处的慢慢渗透所形成的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一旦形成了是很难改的。反思我自己,我最大的家教失败是自己停止了成长,却一味的期待孩子的成长。像我这样的中国父母有很多,她们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可这种放弃真的就成就了孩子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