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活》读后感_2600字
(2019-08-16 13:12:54) 读后感 -
《复活》读后感2600字
读《复活》
搁浅了很久,迟迟未写下这篇感想,或许是自己懒于总结,也或许是感触太深无从组织语言。翻阅朋友圈9月19日发布的动态,仍能回味起三个月前阅读此书的所思所想,当时的我是如何的激动,那一刻的心情是盈溢的,人生有此感受真是千载难逢一次。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我开始深入的剖析自己,认识到真正的我,现在仍怀着一份莫名的满足感分享给浏览此文的书友们:
以前,他以为自己精神上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我;如今,他却认为他的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兽性的我,才是他自己。他所以会发生如此可怕的变化,只是因为他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是相信了别人的歪理。他之所以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相信别人的歪理,则是因为,他如果坚持自己的信念,日子就太难过了。如果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处理一切问题就都不利于自己追求轻松快乐的兽性的我,而且差不多总是同它抵触;相信别人的歪理,就无须作什么决定,一切问题都已经解决,而且解决得有利于兽性的我而反对精神的我。再者,如果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就老要遭到人家的非难,而相信别人的理论,却可以得到周围人们的称赞。
这是涅赫柳多夫的第一次转变,从精神上的人变成兽性的人,他放弃了最初能与人同乐的幸福,转而追求个人最原始的欲望。也正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文学和心理学的双向结合,似乎托翁早就意在指出佛洛依德的“三我”理论。真的,没有比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更快乐的了,托尔斯泰也进一步阐明了活在社会的大漩涡中的身不由己,舆论的压力以及周遭的环境总是会一步步诱导着你,直至将你同化。涅赫柳多夫的蜕变正是如此:当他勤于好学甚至将土地拱手相让时,家人一个个都对他大惑不解;可一旦他参军后性情堕落且肆意挥霍时,反得到亲朋好友的欢呼叫好。这样的世道,叫一个青少年何以抉择,你既看不惯这一现象,又消灭不掉它,于是放弃自己的想法与其融为一体,这便是最便捷最安逸的途径,我们之间有多少人是被这样掩埋的呢?
复活,在这里不是巴尔扎克笔下夏倍上校的死而复生,而是托尔斯泰发自灵魂上的拷问和忏悔。这是托翁晚年的代表作,看过《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的文字的读者,都知道作者善于在作品中渗入对生活的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没有既定答案的哲学问题,临近生命边缘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也给不出个所以然,他能做的是让涅赫柳多夫认清自身的丑陋来悔过自新,并指引堕落成性的玛丝洛娃跳出火坑投入革命者身边,他相信好的环境会渲染人,更坚信博爱的思想是生活的本质。我没有那么广怀的心胸,我能想到的活着只是追求属于自己内心的小安定和幸福的微笑,所以在《复活》的对比下,我个人显得尤为渺小,不可能像涅赫柳多夫一样抛弃所有重新追求玛丝洛娃,也不可能像玛丝洛娃一样甘愿认栽流放西伯利亚。
将近90岁的季羡林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曾写过一篇文章《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他倾向于性恶说,这一点是我不敢苟同的,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世上坏人很多,而我还在幻想着能感化他们,像托翁的笔下那样能让他们自行忏悔。对于时下闹得沸沸扬扬的“江歌案”,我也痛恨杀人者的冷酷无情,可却怎都不忍在那裁定死刑的请愿书上签字,对于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我觉得世人都无权定夺去留。我知道,这样的思想会引起强烈的反对,就像晚晴昨日在公众号写的那篇文章底下的第一条留言一样,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圣母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旁观者,可我却仍坚持那位读者的想法,杀人偿命绝不是对坏人最好的制裁。坏人,会不会改好,我无法断定,但我肯定每一个来到人世的婴儿都是纯洁无瑕的,另外,我能想到的最好惩治就是剥夺自由参与劳动,回报社会或许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至于这种思想的好坏,仅此保留我个人的意见。
文中对牢狱现象的描写,让人背后冒虚汗,被关押的根本不是该受到惩治的罪犯,更多的是被莫须有的罪名给逮捕进来的,而他们的错就在于妨碍了有钱人的“安逸时日”,甚而也间接的促成了官老爷的升官进爵。对于玛丝洛娃“偷钱案”的审理,更是具有讽刺意味,有钱打通关系,更重要的是有上流人士愿意出面关照的话,其实一切都是好说的,因为政府官员审判案件的标准根本不在于案子的性质本身,而在于怎样判决对自身有益就倾向于哪一方。他们在会议室的随意态度,是对法律最直接的蔑视,简直置平民百姓的生活于不顾,最底层最弱势力的群体该去何处讨还公道,甚至成了一个未知的谜,何其悲凉!托尔斯泰是善于捕捉最浅显入微的细节去揭露世态丑陋的,他关心着每一个最不起眼的民众的生活,他在文中为他们诉苦喊冤,却只是为了唤起世人的一点点良知,这位真正勇士的用心良苦何其深刻,十年的呕心沥血成就了《复活》,也代表着“托尔斯泰精神”的永不毁灭。
我自身的历史知识本身就寡陋少闻,更别说了解国外的事态发展,这是一项不足也是于我而言的一项挑战。前不久看过契科夫的短篇小说,让我觉得俄国的社会很势力凉薄,也让我停顿设想了一下在那个环境下的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伟大,应该绝不止于众人之中的脱颖而出,更应该是对许许多多新一代青年在思想上的呐喊。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也不管是社会前进的哪个阶段,人情冷暖的现象永远也抹灭不掉,关键的还在于你敢不敢像巨人一样勇敢的站出来,对讨厌的事物直接说出那一声坚定初心的“不”。
在托翁的文字中,是有矛盾的自问跟徘徊的,读他的作品,不管是前期还是晚期的笔锋,给我的感觉都是一个年轻小伙对生命的质问:茫然谁都会有,何去何从才是最佳归路?我相信每一个初懂人事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会思考到,像列文一样、像皮埃尔一样、也像涅赫柳多夫一样,他们同样的富有却又不甘于浑浊不堪的生活,这或许也是托翁自身的写照吧!而我生而平凡,没有大富大贵的雄厚家族,更没有智勇双全的过人才华,跟着托翁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时,我只希望自己别变成自己最看不起的那一类人——一边埋怨世道的不堪,一边又起哄参与其中。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欺骗,也是在助长社会的坏风气,做一个安静本分的人或许无多大益,但至少无公害,有时候原地踏步也是要靠努力去维持的。
《复活》,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对哲学的思考,还是对心理学的探索,更是对社会学的深究。读托尔斯泰,你需要带上大脑,跟着他一起思考,才能找寻其中的趣味,品味那每一句智慧的化身。
PS:9月19日到12月19日,时隔三个月,是一种巧合,更是对自己惰性的鞭笞,莫名的讽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