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槐(1933~1989) 鹹宁市鹹安区汀泗桥镇星星村人。15岁参加工作,历任花纹乡(今併入汀泗桥镇)党委委员,星星大队、曙光大队、星星村党支部书记。当选第五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至1987年连续当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治槐
- 出生地:鹹宁市鹹安区汀泗桥镇星星村人
- 出生日期:1933
- 主要成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治槐的家乡汀泗桥镇星星村海拔700余米,年平均气温15℃左右,比较适宜种竹。20世纪60年代初,王治槐作为全县林业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国家有关部门在天津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回来后,他垦复100多亩竹林作为实验基地,通过三四年的实验,总结出“留四抽六去八”(留四年前的嫩壮竹、抽砍过密的五年竹、去掉八年的衰老竹),“爷孙不见面”(如出现第三代竹,就把第一代竹砍去)、“母子不分离”(不能砍去繁殖第二代竹的母竹)採伐原则,“行鞭扩林、压青施肥、留竹护笋、劈山除杂、徐挖垦复、采育结合”的育竹方法。
从1966年开始,王治槐带领村民按照他总结出来的採伐原则和育竹方法,开展林业生产,并在1967年、1968年解决了“冬笋不成竹”这个难题,使星星村的竹林面积由解放前的3000亩很快扩大到5000多亩,除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竹5万多根外,楠竹蓄积量10年番了一番,楠竹的围径增大。从此,星星竹林变成了星星竹海。
1975年他的科学育竹方法被林业部在浙江召开的南方12省区毛竹生产工作会议上推广。1977年8月2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派出考察组到星星竹海考察竹林,考察组长厄伦称讚中国农民的才能非常。从1977年到1980年,联合国和国际旅游者以及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共有43批、44个国家、430多位外国官员、专家和朋友,先后到星星竹海参观、游览、考察和访问。加拿大摄影师塞凡尔·拉福尔笛和录音师采均尔·哈寨根等参观竹海时,激动地说:“我们好像到了仙境之中!”我国着名诗人郭小川在参观星星竹海后写下脍炙人口的《楠竹歌》、《花纹歌》。1981年8月4日,《人民日报》对他的科学育竹进行了专题报导。1983年,国家林业部、湖北省林业厅投资43万元在当时的花纹乡建立万亩楠竹丰产林基地。同年,国家农业部《农村工作通讯》将鹹宁县(今鹹安区)列为“楠竹之乡”。 1985年11月4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在星星竹海视察时称讚王治槐是“了不起的中国农民。”2003年,在鹹宁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星星竹海被作为分会场。
1979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将视察途中一老太吃的苕渣耙,带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时提出,在大好形势下,国家还要注意解决边远山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1989年,王治槐因病去世,终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