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_1200字

(2019-08-04 21:19:28) 读后感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1200字

无法给这本书标上“读完”二字 - 有些画面,有些惊悚,有些余思,即便是在这样的年纪里,也难淡去。
“人生还不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诗“,我却首选了这本散文集,诗人生命最后十年之精华,因为,我爱读墓志铭,喜欢墓地里,高高野草上的珠冷凝集。
一本“恶之花”, 他用笔直的笔,挑破了道德的穹,迎来了多少的骂,但他在乎吗?不。大众是啥,“不识好歹的狗,我若是给你一包粪便,你就会有滋有味地闻起来,也许还会吞下去。精制的香水,...那只能激怒他们,要拿给他们精心挑选的垃圾。” 所以他永远不会选择在“博爱癖的卖身忘我中寻找幸福”。没读就点的“赞”,更是省省吧,那无异于对着劳苦耕作的驴,假意而虚伪地一鞠,只为博回旁人的喝彩。
他独自徘徊在十九世纪中期,奥斯曼重建下的巴黎,也看到“千百辆华丽的马车驶过,玩具和糖果彩光闪烁”,但他更想见的,是这“忧郁苍穹下,背着自己都不知觉的“怪物”,一步一步,踏入同天空一样凄凉的尘土中,径直前行”的人们。
他要解码他们,要猜出那粗粗油漆画下的梵高。于是一幅幅摄影,一幅幅绘画,赫然纸上,半页,一页,两页。美丽的洋娃娃身边,富孩子盯着穷孩子笼子里的宠物鼠,穷孩子却看着那栅栏里的大铁门;没有牙的老奶奶,以她最灿烂的微笑媚向同样没有牙的婴儿;普天欢庆下,小丑的眼久久凝望着那冰冷漠然的维纳斯...他不是不写“善”,毕竟美丽的酒馆里,也有着“为比我们的干渴大得多的杯子、酒瓶而感到惭愧”的富人,但我觉得他无意于单独歌颂“真善美”,因为所谓之“善”,多少披上了一层道德的外衣,就像巴黎街上规格一致的奥斯曼建筑,一种索然而规整的矗立。而且,阳光下的圆球总有阴影,他更喜欢让你在光与影,在孤独与万众,在罪与罚,两种似乎黑白不同的反差与暗流中体会:也许是一种静静的交融与错叠,也许是最强烈的冲撞与扭曲。
如果仅至与此,我也最多称他为优秀的绘画诗人,但他不是,他是“揭码人”。姊妹篇“卖劣货的玻璃匠”与“痛打穷人”貌似挑战道德底线,但我更觉得他是在试图解码恶之源,在寻求Ariadne 的红线。
行至终处,都是时间的错,不是吗?你若能感到,那时钟里迸出的一分一秒,那你必在消磨某种痛苦,因为真正的欢愉里只有沉醉,只有永恒!诗歌,爱情,哪怕是恶后瞬间的狂喜,难道不都是为了追求那一枪打掉时间后的快感与沉醉吗?
不要和波德莱尔谈女人,我武断地认为他一辈子里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圣女和妓女。世间的女人,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月亮,将她的光洒在睡眠者的脸上,铸造了一个个暧昧的咒语。连最具普天共识的母爱,在他的笔下,也冷的让我打了个寒战 — 那段“绳子”。唉,真想说,“波德莱尔,你怎么可以这样写女人!”
46岁,他一生走在充满寓意的废墟里,解码着那AI也无法看透的“恶”的变幻,“丑”的诗意。墓地里,高高长草上,露珠滚落。原本无痕而干渴的心,因这瞬间的滋润,花一般地骤裂开来,惊悚的美丽...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