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1600字
(2019-08-25 07:59:45) 读后感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600字
对于曾国藩这个人,敬他的人尊他为圣人,中兴名臣。恨他的人说他世故圆滑助纣为虐。人们说他克己复礼,但是有时他又贪财好色。人们说他是程朱理学的坚定继承者,但是有时他又迷信风水。人们说他世故圆滑,但是十余年的京官生涯他又刚正不阿。他掌管湘军大权两广总督,但是他的生活却过的十分清贫。等等等等。
我最佩服是他的坚持,无论开始做京官的嫉恶如仇也好,还是后来宦海沉浮也好。无论是他洁身自好也好,还是往来应酬也好。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其实刚正也好圆滑也罢,都是为成就自身理想的一种方式,无论他做了再多的改变他的初心从来没有变过,他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拯救这个国家,从来没有变过。他年轻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年少轻狂,觉得世事无不可为,总喜欢超脱固有的规则去做事情,做自身能力达不到的事情。结果无外乎是头破血流。但是他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遇到挫折无法改变的事情,好点的我们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这个污浊世界的一分子,又或者是看穿世界的虚伪冷漠,从此变的厌世。但是曾国藩没有,他自己的刚正不阿也好在官场往来应酬也好,残酷好杀也好,施恩与人也好,他都没有丢失自己的本心,也没有让它变了色。从他赋闲在家的一年整个人发生的态度的转变,内心的彷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的湘军大败太平天国拯救了清政府,但是却不被皇帝信任,同僚支持,反而被革职在家报国无门。这种光景之下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从自身做出改变,反而跳出樊笼从此一飞冲天。单凭这一点就足以称为圣人。
其实我个人理解所谓的“圣人”不过是后世所想象的自我加工的一个二维的人。
没有喜怒哀乐,不会犯错误,不食人间烟火。只是供后人所祭拜的人。其实这是不对的。首先只要是人生来就摆脱不了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七情六欲。再此基础之上才能称之为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有自己的缺点。这些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如果有人宣称自己是个完人,那他不是个骗子,就是个傻子。拿著名的读书人李密来说,他牛角挂书心无旁骛读书然后“不小心”牛冲了当时楚国公杨素的车架,杨素没有发怒反而佩服李密的才华,从此李密名扬天下...
小时候也被家长拿这个故事教育过,看看人家年纪轻轻.....以后要多跟人家学习!直到自己后来读过一些书才懂得,李密本身就是隋朝的豪门望族四世三公之类的。出门怎么可能只骑一头牛?还正好冲击了楚国公杨素的车架?再说楚国公杨素,隋朝开国元勋,大权在握他的卫队看到有个骑牛的人过来为什么没有当场革杀?要知道在隋朝的峻法下面这种情况是合情合理的。唯一可以解释的这就是一场戏。忽悠的就是相信他的大傻子,目的就是为了招摇撞骗。再说后来杨广二征高丽,这斯相信桃李子,下扬州的民谣妄想称王,结合杨玄感勾结高丽人,把百万隋军的粮饷和退路给断了。想要活活把百万大军饿死辽东,自身和高丽割地称王。后来杨广平乱,这厮把他的好伙伴杨玄感给卖了自己跑路了,然后就全国各地的跑求收留。最后到瓦岗军被翟让收留了。翟让对他言听计从权力都给他了,但是这厮还是不满意最后把翟让杀了,还逼走了隋唐名将徐世籍。后来打天下的时候没少买自己的盟友种种种种。
这样的人能被拿来教育下一代,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这种被阴谋和光环堆起来的“神”一旦被揭开了遮羞布还剩什么呢?
再说曾国藩,曾家传家到现在第八代,每一代都有非常优秀的人物在各行各业。但是这个家族和成员却非常低调。就像曾国藩家书里叮嘱的,低调传家。曾国藩去世没有给他的后人留下庞大的物质财产,但是就给后代的是宝贵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这些都不是钱能买到的。
反观现在中国的家长拼命的给自己的子女攒钱,却忽略了精神的教育,维财是命。没有高贵的品格宽广的心胸这些财产又能让我们富多久呢?一旦褪去了珠光宝气,我们还剩下什么?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