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上种红菱下种藕》读后感_1300字

(2019-09-05 17:39:10) 读后感

《上种红菱下种藕》读后感1300字

红菱与莲藕,都是长在池塘里的。
故事就是在南方的水乡,我的家乡也是一个南方小镇。喜欢文中的字字句句,因为有我家乡的味道,有我成长的印迹,也有我回忆的韵脚。
我在南方的小镇长大,却不是典型的水乡。仿佛我到了五六年级才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海边城市,到了初中才去了水乡小镇。海边我去的如东,跟我小学的好朋友一起去的。那时候已经是盛夏了,海鲜依旧活泛,天气渐渐有些许的凉意。在那里,我第一次玩沙,踏浪,看见风力发电的风车。背着小泥篓,拉着手,傻乎乎地圈了一块地,摸鱼摸虾摸泥鳅,最后什么也没摸着就跑到海鲜店里大吃一通,结果还贪吃了冰西瓜,弄的第二天上吐下泻,却也开心。水乡去的周庄,已经是大学时期了,水乡文化也是现代社会的影子了。姐姐在苏州工作,一个小时的中巴车就到了。沈万三猪蹄,麦芽糖,小桥流水人家,还一板一眼地求了一段姻缘。五月的风微热,在跑在旁边的人家偷用井水洗了把脸。哦,还特文艺的去一家咖啡馆写了一张明信片寄给我自己,现在是不会做了,白花钱。
听不到摇橹声声,看不到涟漪悠悠,相类似也就是乡下的景和街边的人。吴侬软语也是区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手段,小的时候就知道听口音判断是不是本地人,当然就算听出来也没有什么区别,顶多就是多问问别的地方的风土人情。长大一点的时候,要说普通话,说多了,顺溜了就习惯了说普通话不说家乡话了。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一本正经地说普通话,到了课后自习,不管通知,授课还是聊天都是地地道道的方言,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愉快多了,叽叽喳喳地说家乡话好不热闹。那时候的我们都是“洋码夹本码”,因为好些词用家乡话已经渐渐说不出来了。
我是从《长恨歌》知道王安忆的,那个故事里上海弄堂的女人,四十年的爱恨情仇,哀婉动人。那是我多大?我也记不清,我也不知道我读没读懂那些躁动,细腻,绚烂而又怨念的人生。
《上种红菱下种藕》一如那样的细腻和温柔。平静之下常读出字里行间的忧伤,当秧宝宝离开沈溇离开公公的时候就奠定了,刚开始的不适应别扭反叛,当她和蒋芽儿手牵手忘记张柔桑,当她喜欢黄久香却突然寻她不见,当她想顺服却被忽略,当活泼的蒋芽儿为猫变了一个人似的,秧宝宝一点一点地长大,会去在意张柔桑的感受,会去关心陆国慎的身体,会把自己的话赠给闪闪,会去送红蛋,会去开导蒋芽儿。这段尴尬的、夹在中间的十三四岁,从短发到长马尾,从童年到青春期,是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而又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年岁。这些心底的秘密,都是悄悄的,不动声色的。街头有了第一家影楼,人们对葬礼有了新的理解,楼上的住户来自未知的东北大地,英语课堂和出国留学为人熟知,把家乡、土地、童年和风俗都变了个样子,隐秘而难以察觉。等我们再看的时候,是欣喜,抑或是沮丧,都只希望独去的公公在天堂还能兴致勃勃地唱曲儿,希望蹒跚学步的小好可以记得有个宝姐姐爱逗她笑。
“再过些日月,她将会长成一个妩媚的多情的姑娘。 她将从容镇定地面对很多事情,明晰自己的爱和不爱,自然顺畅地表达出来,免受它们的压力。可是现在还不行,她做不到坦然和开朗,许多情形都是混沌一片,半明半暗。她,他们,还在努力啄着包裹他们的壳,啄开壳的脆壁,光明一点一点进来,最终完全照亮他们。”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