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课程论》系国家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系列教材之一,致力于反映当代课程理论的全貌和课程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一个由“课程理论一课程开发一课程研究”构成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结构。《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课程论》包括课程的意义、理论基础、基本理论、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档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领导以及课程研究等内容。《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课程论》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当代课程改革和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体现了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基本介绍
- 书名: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课程论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页数:478页
- 开本:16
- 作者:靳玉乐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作者简介
靳玉乐,西南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首批“两江学者计画”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领衔人, “课程与教学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名师奖”获得者,重庆市政府兼职督学,重庆市首批学米技术带头人。199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批准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着作20余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课程论的发展
一、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準备
二、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形成
三、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完善
四、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繁荣
第二节 课程论的对象
一、认识课程论对象的方法
二、课程论对象的系统考察
第三节课程论的地位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关係的多元话语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辩证关係
第一章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已有的课程定义
二、课程定义的角度、取向与层次
三、课程的本质与特徵
第二节 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一、课程的内在价值
二、课程的外在功能
第二章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课程与哲学关係的历史考察
二、哲学对课程影响之分析
第二节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一、课程与社会关係的历史考察
二、社会学对课程影响之分析
第三节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一、课程与心理学关係的历史考察
二、心理学对课程影响之分析
第三章课程理论
第一节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一、永恆主义课程理论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第二节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一、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第三节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一、改造社会的课程终极目的
二、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组织
三、民主的学习过程
四、“劝说”的教学方法
五、教师应担负社会改造的责任
第四节 课程理论的综合探讨
一、课程理论的当代进展
二、课程理论的发展特点
三、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课程设计
第一节课程设计的概述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二、课程设计的主体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模式
一、目标模式
二、过程模式
三、情境模式
四、自然模式
第三节课程设计的方法
一、哲学或理论演绎法
二、主观法
三、活动分析法
四、青少年需求中心法
五、经验法
六、实验法
七、生活情境中心法
第五章课程目标
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意义
一、课程目标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功能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取向
一、行为目标取向
二、展开性目标取向
三、表现性目标取向
四、三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关係
第三节课程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一、课程目标的来源
二、课程目标的陈述
第四节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国外课程目标分类
二、国内课程目标分类
第六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二、课程内容的相关概念辨析
三、课程内容的结构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三节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素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水平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
第四节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三、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四、课程内容的最最佳化
第七章课程类型
第一节课程的分类
一、依据知识的性质分类
二、依据知识的组织模式分类
三、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分类
四、依据教育影响的方式分类
第二节 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的意义与特点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第三节活动课程
一、活动课程的本质与特徵
二、活动课程的功能二
三、活动课程的类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四节 潜在课程
一、潜在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二、潜在课程的内容与功能
三、潜在课程的研究
第八章课程档案
第一节课程计画
一、课程计画的性质
二、课程计画的演变
三、课程计画的结构
第二节课程标準
一、课程标準的性质
二、课程标準的结构
三、课程标準的功能
第三节 教科书
一、教科书的性质
二、教科书的结构
三、教科书的功能
第九章课程实施
第一节课程实施概述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二、课程实施的特点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策略以及模式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策略
三、课程实施的模式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徵
二、关键人物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一、新课程实施取得的成就
二、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程实施的对策建议
第十章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评价的定义
二、课程评价的主体
三、课程评价的功能
四、课程评价的取向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类型与对象
一、课程评价的类型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达成评价模式
二、目标游离评价槿支
三、CIPP评价模式
四、CSE评价模式
五、应答模式
六、鉴赏评价模式
第四节课程评价的方法
一、量化评价
二、质性评价
三、典型质性评价方法
第十一章课程领导
第十二章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节 课程论的发展
一、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準备
二、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形成
三、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完善
四、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繁荣
第二节 课程论的对象
一、认识课程论对象的方法
二、课程论对象的系统考察
第三节课程论的地位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关係的多元话语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辩证关係
第一章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已有的课程定义
二、课程定义的角度、取向与层次
三、课程的本质与特徵
第二节 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一、课程的内在价值
二、课程的外在功能
第二章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课程与哲学关係的历史考察
二、哲学对课程影响之分析
第二节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一、课程与社会关係的历史考察
二、社会学对课程影响之分析
第三节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一、课程与心理学关係的历史考察
二、心理学对课程影响之分析
第三章课程理论
第一节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一、永恆主义课程理论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第二节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一、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第三节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一、改造社会的课程终极目的
二、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组织
三、民主的学习过程
四、“劝说”的教学方法
五、教师应担负社会改造的责任
第四节 课程理论的综合探讨
一、课程理论的当代进展
二、课程理论的发展特点
三、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课程设计
第一节课程设计的概述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二、课程设计的主体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模式
一、目标模式
二、过程模式
三、情境模式
四、自然模式
第三节课程设计的方法
一、哲学或理论演绎法
二、主观法
三、活动分析法
四、青少年需求中心法
五、经验法
六、实验法
七、生活情境中心法
第五章课程目标
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意义
一、课程目标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功能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取向
一、行为目标取向
二、展开性目标取向
三、表现性目标取向
四、三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关係
第三节课程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一、课程目标的来源
二、课程目标的陈述
第四节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国外课程目标分类
二、国内课程目标分类
第六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二、课程内容的相关概念辨析
三、课程内容的结构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三节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素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水平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
第四节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三、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四、课程内容的最最佳化
第七章课程类型
第一节课程的分类
一、依据知识的性质分类
二、依据知识的组织模式分类
三、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分类
四、依据教育影响的方式分类
第二节 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的意义与特点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第三节活动课程
一、活动课程的本质与特徵
二、活动课程的功能二
三、活动课程的类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四节 潜在课程
一、潜在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二、潜在课程的内容与功能
三、潜在课程的研究
第八章课程档案
第一节课程计画
一、课程计画的性质
二、课程计画的演变
三、课程计画的结构
第二节课程标準
一、课程标準的性质
二、课程标準的结构
三、课程标準的功能
第三节 教科书
一、教科书的性质
二、教科书的结构
三、教科书的功能
第九章课程实施
第一节课程实施概述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二、课程实施的特点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策略以及模式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策略
三、课程实施的模式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徵
二、关键人物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一、新课程实施取得的成就
二、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程实施的对策建议
第十章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评价的定义
二、课程评价的主体
三、课程评价的功能
四、课程评价的取向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类型与对象
一、课程评价的类型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达成评价模式
二、目标游离评价槿支
三、CIPP评价模式
四、CSE评价模式
五、应答模式
六、鉴赏评价模式
第四节课程评价的方法
一、量化评价
二、质性评价
三、典型质性评价方法
第十一章课程领导
第十二章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