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_1800字

(2019-10-09 06:45:03) 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1800字

早在以前就翻阅过这本书,但是没能读几章就卡住了,只知道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契约论》是他成书的重要之一,并提出“主权在民”的理论,关于内容全然看不懂,就弃书了,时隔几年,重新拾起,读来仍觉费解,那就初步体会一二。

‌卢梭的“理想国”社会,并没有实质性的政治活动,只是留于其表,这也是社会契约论的漏洞。

在开始卢梭提出了整本书宗旨问题: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束缚之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往往却会成为奴隶。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奴隶制成为人们变成奴隶的工具,战争成为当时社会中的征服者屠杀被征服者的权利。为了维护每个人民之间的平等、自由、博爱,就提出通过契约的方式来维护,也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有了安全感。

其实社会契约论的问世,在18、19世纪,可谓是集智慧而生的产物,是一种内在的归宿感,人类的精神家园。然而它在其它国家形成的基础上,并没有什么卵用,更多的是出现在宪法、文献之中,作为言说辞藻而已。众观历史,可想而知,一个新国家的建立,必会伴随着一个维系生存发展的条令来约束其运行的轨迹。而社会契约这样一个“理想国”社会,并没有被纳入史册,更多的是被后人供读,且众说风云,我觉得大师们都有个通病,长篇累牍的叙说他们的想法,并且及其烧脑。

形而上学论,一家之言。

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保护契约各方的利益,在智力与力量上不平等,但社会契约和权利会使人人平等。在道德自由的情况下,维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每个人都能够保障自身的生存,也使得道德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如果认定某人拥有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权,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 该土地无人居住。二任何人只能拥有其生存所需的土地。三拥有土地必须通过劳动和耕地的形式表现出来,什么都不做是行不通的。还提出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情况,意思是说用道德意识取代自然人格,我只能以辩证思维来说了:

在说到当今社会的各个产业中都会有好多盗版出现的情况,影响原先产业链的发展,从吃、喝、住、行到网络这个大蜘蛛网里,也会有盗版商的影子,像是发送诈骗短信,手机或电脑显示陌生的网址,不小心点击,就会盗取你的私人信息,打击盗版甚至成为主流。对于产业盗版商表明我们只有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点东西,并在其之上,做做手脚,开创或是拷贝,没啥问题,意识流里压根没有保障权,更不顾及大众对品质生活的保障。再者说到,明星的社会活动,私人空间也实常会遭遇到跟踪狂的骚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等,这样的种种行为实在是败坏社会风气。自然状态下的为所欲为,随意都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一直存在,没有一点道德性。可能我在说到明星时,会极力保护自己的偶像,我想如上那样的人,并没有什么幸福。正义没有取代本能的私欲,违背了保障性。

‌自然力下的相互矛盾

书中最初引入的重要问题是公意与众意的区别:公意不是个人的意志,而是公共的利益;众意指的是个人的利益。个人服从公意就是服从自己。因为每个人只有融于整体才有意义和价值。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时,他们做的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同样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夺取他们的自由就毫无意义了。

艰苦的岁月里,自然状态十分恶劣,想要生存可谓是举步维艰,在这里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只能创建一种联合体,它集聚了所有人的力量,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使这个共同体赋予了灵魂。公意是集体利益的表达,不会出错,而众意是个体公民意见的汇总,时常犯错误。如果去掉差异所剩下的相同部分的意志,仍然是公意。卢梭说假如有一个人站出来凌驾于人民之上,人民便不存在了。公意一旦有了主人,就不再会有主权,政体也就随之消失了。

卢梭这样说强力,唯有将强力变成权利,将服从转化为义务,权利才能获得自由的合法性。也就是告诉统治者不能一味的位高权重,也是我在《量子大唠嗑》一书中的体会,当领导者不是只会权高至上,而是成为组织者,基层民众在大唠嗑里,能够各表明理念,在已有的观点里,也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独特的创想,促进和谐与发展。

       由我们现在来说社会契约论,无外乎物质与精神层面,如果各拟定一份契约,我应该会这样说,能够吃饱穿暖睡得好,开心每一天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