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2 10:09:26) 读后感 -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1500字
我是带着关于二战关于纳粹的些许知识读这本书的。我的知识并不丰富,但这本书依然已经让我十分难过。
这是我读到的第二本关于屠杀犹太人的书,第一本是纳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安妮日记》。
“所有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下去的本能,当动物为争领导地位打斗时,只要一方战败,胜方就会放过它,但只有人类虐待、杀害自己的同类。”
布鲁诺和格蕾特尔都错误地将Auschwits(奥斯维辛)理解成近音的Out-With,意为“一起出去”。这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在波兰南方小城奥斯维辛的集中营和灭绝营,有“死亡工厂”之称,距离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离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西南60多公里。大约有110多万人(绝大多数是犹太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波兰。1947年,波兰国会立法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辟为殉难者纪念营。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2005年1月24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特别会议,纪念波兰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集中营命名为“奥斯维辛-比克瑙德国纳粹集中和灭绝营(1940-1945年)”。
《犹太最终解决方案》规定了德国对这些地区所有所谓“最劣等”的犹太人的年轻人成为免费劳动力,其他的则必须被“肉体消灭”。所以,佣人玛利亚和原是医生的侍从帕维尔都是“免费劳动力”。
希姆尔说,他们家原住在一家商店上面的公寓里,父亲在商店里做钟表的活儿。“我住的地方比柏林要好(他其实并没有去过柏林),那里每个人都很友好,我们家里有很多人,食物也好吃得多。”后来,他们和另外一家人住在一起,一个小房间里,这应该就像是安妮家一样在躲难。
我读的时候在想,为什么希姆尔不痛痛快快地告诉布鲁诺“铁丝网那边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让这位司令官的儿子知道个清楚。后来,我思考过之后觉得是我太激烈了。希姆尔生活在集中营里,那边有几百个孩子,但他们哪还能玩耍交流。他遇到了布鲁诺,就像是荒地里遇到了一株绿油油的小草。布鲁诺温善,没有“劣等人”思想,对他又真诚友好。希姆尔也还小,他恨纳粹,但他没有丧失纯真,他接受布鲁诺的友好,不仅因为他孤独,也因为小孩子交朋友是不会考虑“条件”的。所以希姆尔没有理由将愤怒洒向布鲁诺,而且那时犹太人包括希姆尔未必有反抗的愤怒。
童真。
我也很惊奇,生活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优等人的环境里,布鲁诺还是可以善良没有偏见。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这一定是真的,是可能的。无论环境多么不文明,总会有几个文明的人,那几个人就是厉害的人。安妮一家逃亡时,不也受到了非犹太人的帮助吗。日本侵华战争中,不也有白求恩大夫吗。
同时,我也不认为现在已经完全文明。人种歧视、贫富歧视,依然势强。而绝大多数不那么激烈地去歧视的人很难改变思想的原因,我觉得,有大环境的因素。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什么厉害的人。
愿世界少一点偏见与歧视,文明更多。
书中,佣人玛利亚感叹,自己的恩人“怎么可以……”,布鲁诺的父亲给了她和她的母亲那么多帮助,在她眼里是一名好人。希姆尔感叹,那样的司令官怎么能生出这样友好善良的儿子。小时候,介绍电视剧人物永远是好人坏人之分。长大了,就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以好坏直接评判的。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温情吧!无论多好多坏。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温情有时战胜不了人性中恶劣的东西呢?
我在百度二战历史时,看到对其正面意义的评论。可是,促进科技发展是以六百多万犹太人为代价的呀!
我们可能永远理解不了他们伤痛之深。至少,我想我的感受远远不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