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势而为:雷军传》读后感_1500字
(2019-09-17 03:00:26) 读后感 -
《顺势而为:雷军传》读后感1500字
由于最近小米IPO等话题打的异常火爆,加之随着小米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雷军先生的误解亦渐渐减少,这促使我想对他多一些了解,不再成为偏见的附庸。于是,开启了本书阅读之旅。
- 关于学习:
非常认同老教授“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如何去学习。上研究生的目的,就是学会如何去工作。如果明白了这两条,就永远不会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很多DOS(磁盘操作系统)方面厉害的程序员为什么没有转到Windows平台上?除了惯性思维,还可能是在学习的突破性方向上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的观点,后来看到的很多读物和真实的故事都证实了这一点。
雷军是一个很会管理时间的人,他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一个快速修学分的办法:“重点课程听二分之一的课,非重点课程听四分之一的课,如果是简单而无多大意义的课程,很可能一个学期只去两次就够了,第一次是报到,第二次是考试。”面对体制内极其不科学的学科划分和课程安排,这点挺有实践意义的。
- 关于创业:
创业,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博弈,是天下最辛苦的工作,是与困难、失败为伍。在困难和失败面前,很多平庸之辈都低下了自己的头,只有少数不甘心失败者,才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挫折,奋力拼搏,创造辉煌。而大多数创圈外的人,对创业维艰容易想当然的选择性失忆,只盯着好的地方看。
雷军后来做天使投资人时只投有经验的创业者,并且他表示对大学生创业模式不提倡不鼓励。创业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创业需要很多条件的组合,没经验、没资金、没承受风险能力的大学生创业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事件,不去过多干预,让他们自然生长不乏理智。
- 关于coding:
一个人只要有韧性和灵性,有机会接触并学习电脑的编程技术,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程序员。刚开始写程序,这时候学得多的人写得好,到了后来,大家都上了一个层次,谁写得好只取决于这个人是否细心、有韧性、有灵性。掌握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很快就能补上。然而,产品是技术的载体与灵魂,抛开产品谈技术,连合格的“流氓”都不算。
后来发现无论多么高级的程序员都没用,关键是你是否能够有想法并出产品,你的劳动是否能被社会承认,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高级程序员绝对不是追求的目标。
编程不仅仅是技术,也还是艺术。编程是技术活,才有可能大规模进行,才会有软件工程和软件工厂。也正是编程是艺术,才会有如此多的好产品,让大家如痴如醉。
- 关于成功:
每次成功都是时代的记忆。如果深刻理解这一点,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成也不会多惊喜,输也不会多悲伤。要是以100年为单位看,这些都是浮云。过去20多年里,我所经历的企业的变迁不也都是浮云吗?
我已经想得很透了,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做。最本质的是什么东西呢?最本质的是你要懂自己。
- 关于产品:
口碑的真谛,很多人说口碑就是好,口碑就是因为便宜,我要告诉大家不是的,口碑的本质是超越用户的期望值。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同时,饥饿营销也可以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从诞生那一刻起,小米走的就是“发烧+平民”的品牌路线,再配上“挤牙膏”式的供货,“米粉”总在排队,饥饿营销得以“屡试不爽”。
宠辱不惊,谦和冲淡,雷军总是以自认为最适合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带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这场了解之旅远远超过预期,许多既得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也get到了许多目前正在寻找的答案。本书的结构很合理,按不同主题和时间线来划分,有一定的梳理作用,内容选取也很得当。感恩遇见。
- 关于学习: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