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苑长春》读后感_700字
(2019-08-05 15:42:07) 读后感 -
《鹿苑长春》读后感700字
我是在读玛格丽特·米切尔作品《飘》(Gone with the Wind)的同时,读的这本《鹿苑长春》,因为它们同与一个历史事件相关:美国南北战争。
自然《飘》的时间跨度更长,1861至1871,记录了主人公Scarlett OHara的十载华年,也详尽再现了战前、战中和战后重建的万般景况;而《鹿苑长春》则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男孩乔迪·巴克斯特与父母亲在佛罗里达岛地的一年垦荒生活,他们在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也承受劳作狩猎的辛劳。
读时常有“恍若隔世”之感,因《飘》中所绘,是Scarlett在Atlanta及Tara所经的乱世,钱、怨、恨、怒,无不是功利的世俗风情;再打开《鹿苑长春》,阳光、丛林、流水、鸟兽,全然一卷曼妙的自然风光。辗转于这两个“人间”,不能不感叹世界万象。
《鹿苑长春》是本很好的书,它呈现的那份淳朴与自然,瑰丽和神奇,让人养心宁神。只是我常想到,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读这本书时,和我读时的心境必然是不同的:孩子的天真、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让这本书的趣味和魔力更大地释放出来。鉴于年少华时已不在,我也只能待若许年后引导自己的孩子读一读,还有在这本书之前,他可以先读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哈哈,我真是想太多~ ᙏ̤)
一些感触在读到译后记时发现已被梅静女士总结得很好,我偷懒摘录:
- 失去小鹿的乔迪,也失去了一种被某个生命全然依赖和信任的满足感。
- 那些生命中特定的符号,总会让我们想起某个人、某件事,在某个恰当时机到来之时,忽然长大。
- 苦难和责任让人成长,也许心底的那道伤疤永远不会结痂,但乔迪终究知道了人心都是一样的——悲伤随处可见,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最后要说,玛·金·罗琳斯是个伟大的作家,梅静也是个很好的译者。
- 失去小鹿的乔迪,也失去了一种被某个生命全然依赖和信任的满足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