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战争》读后感_900字
(2019-10-06 18:58:42) 读后感 -
《石油战争》读后感900字
我们在看待欧洲的时候,脑子里应该始终有这么一根弦:现在的欧洲,其实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对列国而言,无论它们之间国土如何变化,如何打得不可开交,但始终是处在同一个文化圈子里;而各个战国,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由于这种分裂的时间长达上百年,每一个国家在这个大的文化圈子内又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这种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系列现在的中国社会所不具有的特质:首先,当时人们的头脑里其实是一种双重认同:一个是基于文化,我是华夏族,而像匈奴、戎狄,你们是蛮夷,这里起决定因素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另一个认同是基于对利益,也就是国家的认同,像战国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就导致了当时的人们对国家有认同感,但这个认同感又是有限度的。战国时代,一块国土几年前可能归于韩国,过几年又被魏国拿去了,再过几年又成了秦国的,这是极其平常的事。这种国土的归属变化,对中华文明的大历史来讲无法用正义、非正义来定性。
回头再看现在的欧洲。欧洲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维持着同春秋战国时期相似的模式:第一,有一个大的文化圈——基督教文明圈,在这个大的文明圈下又可大致分出三个亚文化圈,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大文化圈套着亚文化圈,此外各个地方的大族豪强势力又彼此牵制,形成了众多的邦国,这些邦国经过数百年的彼此征伐,最终形成了如今欧洲非常碎片化的格局。
我们该如何看待欧洲的问题呢?其一,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欧洲人的国家观念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英国人,当他面对美国人、俄罗斯人和中国人时,其头脑中会产生三个不同的概念——美英完全是在一个文化体系之内,俄罗斯与英国是两个亚文化圈的关系,而中国和他则完全是两个文明圈。
历史上,欧洲人在面对东方文明的压力时,多多少少能够做到一致对外;而在欧洲内部,一个人对于国家的忠诚度非常有限。所以,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在看待欧洲历史上这些恩恩怨怨时,我们没必要去评判是非,争论对错。我们都知道“春秋无义战”的说法,战国时代列国国土的变化仅仅就是一种大争之势下的优胜劣汰,直到现在,西方文明内部依然是同样的道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