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劫持的私生活》读后感_1300字
(2019-08-06 04:06:12) 读后感 -
《被劫持的私生活》读后感1300字
这是一本讲与性有关的书。论述的角度包含了生物进化,历史演变,文明发展。例子囊括古今中外。许多观点属政治不正确,但细细品味却能自圆其说。
1。 作为生物,男人的遗传利益是尽可能多地生育出后代。从这点讲,是喜新而不厌旧的。换句话说,男人的好色既不是道德问题,也与思想品质无关。好色源于天性,而非思考的结果。
2。 人类为何能成为最成功的物种,看似不符合优生法则的交配方式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动物世界中雄性胜者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保证了最强壮的基因得到遗传,但人类人人有份的杂交模式则保证了智力上的进化。所以杂交让人变聪明,而不是相反。
3。 从采集到农业——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即为从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得以实现的前提,则是压抑——不仅是对人的社会存在的压抑,同时也是对人的生物存在的压抑。而压抑,正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基础。一句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欲望被压抑的历史。
4。 在母系社会中,性关系只是单纯的性关系,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与经济动机联系在了一起。理安·艾斯勒把母系社会时期的男女关系定义为“伙伴关系”,以与父系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关系”相区别。
5。 距今6000多年前,因为农业的出现,社会出现了剩余财富,并因此造成了氏族间的战争和氏族内的分化。与此同时,最早开始实施父系承继的游牧部落,对农业部落的不断入侵,使得母系社会形态不断地遭到削弱,并逐渐为父权所取代。 “父亲”这一概念的产生及社会剩余财富的出现,使得男人有了拥有可以确认为自己的孩子的念头,以便将属于自己的财产遗传下去。男人的这种要求,使得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氏族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婚姻家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类的婚配制度第一次背离了他们自己的生物学本性。最终,产生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6。 人类的思想始终是踩着“食”和“性”这两只高跷,左摇右晃地前进。食即经济基础,性也就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
7。性,婚姻和爱情三者的关系。性的本质是通过同类间交换遗传物质以使后代获取多样性,免得在一次流感或SARS中全部死光。婚姻的产生,源于剩余财富的出现以及男人想把财富传给自己的骨肉,不是性,更不是爱情。
8。 中国是一个耻感的社会,而西方则是一个罪感的社会。耻感是因为道德,看重的是他人的看法;而罪感与宗教有关,在乎上帝的看法。
9。语言出现之后,道德成了害人的东西。 本属于大多数人意见的道德,如今却被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反复言说,被灌输的对象自然是那些一声不吭的大多数。纵观人类历史,情况也确实如此:特权阶级和最贫困的下层总是热衷于谈论道德这个话题,然而,他们自身的操守,却是整个社会中最差的。更糟的是,这两种人还把道德的品质给弄坏了:前者,让道德充满了伪善;后者,又让道德多了一分损人不利己的残忍。
10。解决性,婚姻和爱情三角矛盾的思考,在启蒙运动之后变成一种权力和习惯。总的趋势看来,是抬高性的地位和同时贬损婚姻来达到的。女权运动的进阶以及当今不断攀升的离婚率是最好的佐证。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