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密特:与中国为邻》读后感_2400字
(2019-10-07 13:39:46) 读后感 -
《施密特:与中国为邻》读后感2400字
读《施密特:与中国为邻》的现实意义
2018年9月中旬在新西兰旅行,在儿子陪同下自驾从新西兰的南岛最南端一直开到北岛的最北端。期间应邀与新西兰的四个家庭晚餐,二个在上世纪从中国移民到此的家庭,二个新西兰白人中产家庭。晚餐中广泛的话题、热烈的交流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中国现状的好奇、疑问真的是非常多维,提问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犀利。回想起来,话题最终都围绕着如何客观、动态地看待中国,比如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经济、食品安全。我真没有把握自己蹩脚英文的回答是否能给他们的问题带来些许裨益。但他们的渴望了解中国的眼神、热情却让我印象深刻。巧的是,回国后就不期然碰到2本书,一个是基辛格的《论中国》,另一本就是《施密特:与中国为邻》。我阅读后,很郑重地介绍给他们。因为这两本书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书是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与德国著名记者弗朗克·西伦根据一次访谈整理出版的,由前中国驻德大使梅兆荣等翻译,校对,已经再版数次,此版是2010年的。时至今日,书中的一些预言也得到证实。这样的事实不禁让我想起托克维尔在十八世纪末写的《论美国民主》,150年后很多书中的预言也一一得到证实。这样的相似之处使我忍不住想推荐此书给自己的好友。甚至对我们理解、乃至预判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成因、走向、或者是最佳解决方案都会产生更加清晰的思维导图。
施密特作为一个有金融背景的政治家,他最牛的地方就是面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不会把问题孤立地去看待,而是放在一个更大的、多维空间里找坐标,通篇都可以看出他对一个决策的合理与否,从不去指望是否完美,而要去取得相对的优势,然后再用相对的优势积累获得全局的先手,与更大的主动权。书中也暗示了这个方法是来自与中国领导人交流过程中获得的启发。与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提到的围棋思维不谋而合。比如,关于与美元的汇率问题。施密特认为:“经过这场(二战)战争,英国对美国负债累累,以至于美国人得以规定英镑对金本位的汇率。他们为德国选择了一个有利于出口经济的汇率,而为英国选定了一个非常不利的汇率。这个汇率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从而使英国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比德国缓慢得多。”。这个说明当时在冷战思想下,美国为对抗苏联利益集团,以西德为桥头堡,以出口贸易为经济基础的汇率制定是美国人想利用二战后德国的廉价劳动力与高质量的产品,英国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技术以及海外殖民地的资源。
他通过与亚洲其他国家领导人对对话,也给我们提供一些平常在媒体上看不到的视角与立场,他引用了:“”新加坡的第一位政府首脑李光耀在10年前曾对我说过,美国在亚洲仍是最少受怀疑的国家。这一情况直至今天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对美国霸权要求的疑惧无疑已增长了。”这句话就相当于老百姓说,飞机的安全系数最少受怀疑,虽然对飞机失事的恐惧没有消除。想想我们的民航需求量日益增长就更容易理解了。也更容易理解,在中国南海有共同利益的东亚几个国家、印度洋几个国家为什么会与美国保持着那么紧密的军事合作。其中就有这样地缘政治的考量。
我个人认为最具讽刺的是,至少在8年前,他在书中对中国人提出建议:“如果金融经纪人的投机思想迅速蔓延,同时国家对金融业的调控大大落后于美国或欧洲,那时问题就会出现。”还有,’“对冲基金会试图这么做,我不奇怪。我希望中国人不会那么快就上当。金融体制的变质是世界经济总体一个令人担忧的弱点。在欧美央行体系中只有少数几个天才,他们还能看清楚事情发展的全貌。” 时隔8年后,2018年中国开始对金融经纪人的投机泡沫开始洗牌,因为现在在中国也发生这样的情况,美其名曰P2P。而民众,特别在中国的老人们,因特想为家庭做出有影响力的贡献,特想刷自己的存在感,被投资机构以高息诱惑最后血本无归。施密特说的对,从全局观察是很容易发现这种坑。但中国人也许很自信地认为,成功绕过这个坑的一定是自己。所以施密特认为:“中国人……他们迄今尤其是把短期资金拒之门外。我认为这么做很理智。90年代我们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看到,短期资金流动可以搞垮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目前在中国不用担心,因为中国人把他们的边界防守得相当严密。”,我想说,中国很多普通民众偏偏上了这个当,其中,施密特从历史发展分析,认为中国的儒家学说虽然不是基于宗教,却是2000多年来唯一能够影响广大群众的伦理学。而孔子以后过了2000多年,欧洲直到启蒙时期,才由康德等人创立了基于理性的伦理。伦理从理性中找到根基,而不是主要出于宗教信仰或引用圣经来宣讲,这竟然要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他基于现状,客观地分析在欧洲和北美启蒙主义,是一个非常根本的要素,是科学和哲学从宗教戒律和传统中自我解放出来。认为这些这在中国是不需要的。看到这里,我是冷笑不已的,心想施密特难道学中国的司马懿,算生后事。不过,当我看到他说,“对我的国家来说,我一直宁愿要一个有欧洲启蒙主义精神的社会。但这个回答是我作为德国人为我的欧洲德国做出的。”,我更加欣赏施密特在关于儒家思想、欧洲启蒙思想为其祖国、为其个人做抉择的时候采取的清晰态度。这明示着,两者在人性上的优弊。他甚至用实际例子表明,一个政治家在有限的执政时间里,在欧洲这样多国洲际环境也做到了孔子花几千年才达到的求同存异思想。而且欧洲还有求同存异的辩论规则,并不需要对等级的严格尊重。认为是启蒙带给欧洲的科技与哲学思想,但欧洲的对外殖民与扩张都是以基督教的名义。所以,施密特说,发现个人尊严与权利的都是欧洲启蒙运动带来的。从这个意义出发,至少我对“五四”运动的启蒙意义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书中思想火花四溅,本人学识浅薄,只有这点认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尚且可圈可点,遑论书评了。借用一个书友的调侃:此书好看,快看,赶紧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