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_900字
(2019-09-24 13:52:40) 读后感 -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900字
胡适足够聪颖,有一部分原因源于遗传因素。他父亲胡传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个意志坚强、有行政才干的人。他的母亲冯顺弟是稳重坚强、通情达理的人,凡事拎得清,算命的月吉先生赞她有“贵相”。但胡适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源于母亲对他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他人格养成的影响。他六岁就丧父,幸得母亲听从父亲的叮嘱,在他5岁启蒙,让他念第一部书是胡传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学为人诗》,接下来又让他在绩溪老家接受9年私塾教育,尽管家境困苦,财政权掌握在胡适同父异母的二哥手中,她也舍得买一整套昂贵的书给胡适读,上学堂的费用也给得很优厚,让胡适得到先生的“偏水偏油”、重点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处事方面,他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倡导白话文,遭遇无数讥讽和谩骂,但胡适回击总是温文尔雅,从不进行人身攻击。通过书信的方式传达想法,抑或引经据典(读得这么慢是因为每一封书信都富有文识水平极高),把对方驳得心服口服然后站到同一阵营与自己一起致力,文学革命的开始即说服了一个梅觐庄(光迪),又赢得一个任叔永(鸿隽)。羽戈说:“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他即便君子交绝,也不恶语相向。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鲁迅与胡适交恶。此后,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面对鲁迅痛骂,胡适从不应战。而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认为是好的,胡适就会大力推荐,比如鲁迅的《随感录》。可以说,诛心是人类的通病,祸延千年,勿论中西。而能做到胡适般“恶而知其美”者,又有多少人。
治学方面,他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自治会围绕“论性”演说,他驳孟子性善的主张,也不赞成荀子的性恶说,唯独承认王阳明的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通过那时正读英文的《格致读本》里边的科学依据进行论证:“水无有不下,并非水性向下,而是地心吸力引他向下。吸力可以引他向下,高地的蓄水塔也可以使自来水管里的水向上。水无上无下,只保持他的水平,却又可上可下,正像人性本无善无恶,却又可善可恶!”
呀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和人品,只能用“君子世无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他⊙∀⊙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