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3 12:22:38) 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读儒林外史有一半的时间在听书,这个功能挺好,就是不够完善。声音没感情,断字断句有问题,多音字也不能识别。不过适合一边收拾房间,或者运动的时候打发时间。一本书读了20小时,也是累了。
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云,水流花谢知何处。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洋。凤止高梧,虫呤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完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知己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上学时学古文觉得辛苦,不过爱那描述的意境,只言片语却栩栩如生。感慨于其可以流芳百世也是自有它的道理。
背小说史的时候永远会背到鲁迅对《儒林外史》的经典概括“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人在事在,人走事去,就好像一堆短篇小说大集合,因此也得了一个“结构松散”的评价。(这结构与《水浒传》颇类似。还莫名想起了《日瓦戈医生》,里面的主要人物也纷纷在不同章节、不同场合重复地“偶遇”。)
“名士们”有几次聚会,一次是莺脰湖聚会,一次是西湖诗会,还有就是以南京杜少卿为核心的人物集合,高潮是那次热热闹闹的祭泰伯祠。剧情不论绕到四川还是绕到贵州,绕到京城,最终都绕回了南京。南京,在书里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
我没有精确统计过书里的时间线,但能觉得书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时间感:许多人物在这一章出场时尚是个小孩,过几章便成了大人,后来就老了,也有出场是青年,过几章便到了老年。在几句话之间,不经意时,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过去了,以至于开篇到结尾,隔了大概有三代人。这种日常生活琐碎间默默的、不动声色的时间流逝感,在意识到的时候往往让人一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潜在的“抒情性”,一种悲哀。《儒林外史》里展现了一整个阶层的人生大都漂泊无依,读起来总让人觉得苍凉而惶恐。当然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地位,涉及官场、儒林、商户,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再到乡村,极为真切而完整的图景。吴敬梓对生活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真是令人惊叹。众多场面,让人拍案叫绝,不再多言。许多人、许多事,如今看来,也仍能纷纷中枪倒地。
只读了一遍,贪快,还不是很细,写的感想也大都懒得去翻原文找证据,也懒得细写了。日后有机会再读。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