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_1500字
(2019-09-15 18:46:03) 读后感 -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500字
读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想狄更斯的这句名言在他的“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大卫.科波菲尔》中展现的尤为显明。主人公大卫的一生就是最好的写照。
大卫,一个从遗弃的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作家。可能我们读过听过看过太多的从生活最底层飞跃为人生赢家的励志故事,所以读起大卫的一生已经没有太多的震撼。
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比较好看的外国小说,甚至刚开始怀着的那份因它是狄更斯最宠爱的作品的冲动最后换来的却是些许失望。
看一本书首先得好好了解写这本书的人和他生长的那个年代。
关于狄更斯的介绍,公布于世的永远是转化为圣人的荣耀。好像任何一个出了名的人后来被人们铭记在心的永远是他有多么伟大,有何等高贵的品质。说他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深远,做出卓越贡献的小说家没错。说他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没错。可是,他也是人,他也有许多缺点和可拿来给人闲谈的话柄。在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书中我读到的狄更斯是一个感情生活在常人的道德伦理中归结为滥人的讨厌鬼。可是,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成就够高时,他的其他的不检点(暂且容我这么不留情的称呼)已很容易让人们接受:常人不能理解的情感,才能造就一个奇才。
再者,一种主义的开发者实是值得人钦佩和学习。一种新的思想盛行后引发的各种后文似乎已经不那么引人入胜。大卫的精神我们早就耳熟入心,自然读不出惊心动魄的觉醒。那个大卫的精神不被人们传说的年代,自然有它独创的光辉。时代需要有这样一位能说敢说的人,他刚好出现了,于是,他被人们奉承。
也许你根本不喜欢狄更斯这个人,但是,你可能比较喜欢狄更斯的作品。一个作家的作品最能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大卫一生的感情生活与狄更斯本人相比淳朴单纯得多,但这终归是小说艺术的人生,一切都操纵在作者的笔下,现实生活我们保不准有个突如其来的诱惑。所以,文学作品能够完成作者不能实现的心愿,或者以此祭奠他挥霍的时光,最好为后来的人带来点形而上的影响。
很久之前有段时间我比较不喜欢外国小说的虚张直接大胆的语言风格,觉得那样失去了很多本真,充满着虚伪和不安。任何一个女人,当你在最需要她的时候,都可以描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公主。恶心的人恶心到死,可爱的人可爱至极。情感的流露大起大落,人性的暴露也将透彻到底。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你的皮肤是白的还是黑的或者黄的一样,没有可比较的。这才是一副健全的审美眼光。
大卫的主线下连带出的一个个纵然不十分真实,却富有生气的个性人物赋予小说全观的色彩。可恨的摩德斯东姐弟、特立独行的贝西姨婆、天真善良的克拉拉和洋娃娃朵拉、智慧端庄的艾妮斯、真挚淳朴的佩葛蒂、勤劳能干的汉姆和佩葛蒂先生、卑微可恶的希普……一个个或美或丑的人性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米考伯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尤为成功,"米考伯"后来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入普通的英语词典中,成为文学的一个典型。有些人是一个真实的人,有些人是真实的人性的一个面。我们不可能在平常的日子里对每个人都了解的透彻,所以,没必要也让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立体真实。
最早我们读到的童话故事都是圆满的结局,再后来到了读一些悲剧的年代,然后盛行一些玄乎的结局让读者去想象。《大卫.科波菲尔》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喜剧,每个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因果报应。任何一种结局的安排都有着作者特殊的用意,但不仅仅于此,读书到最后不应该停留在作品本身所带来的琐碎思绪,毕竟,能主宰你生活的是你自己。
沙
2017/8/26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