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2 00:13:37) 读后感
作者:朱光潜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本书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成名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朱光潜先生求学于欧洲,从海外寄回了这十二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最初登载在《一般》杂志上,后集结成册出版,多次重印。信中所谈皆是青少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如读书、作文、爱恋、情理、修身、做人,凡此种种。作者劝年轻的朋友们,眼光要深沉,戒骄戒躁,不贪容易,更不能随了世俗、急于近利。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一、谈读书
这封信是告诉青年为什么读书、什么时候开始读书、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书。
1、关于为什么读书,道理很显然,信中只说了一句话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
之前和书友交流的时候我也总结了一下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我觉得“ 读书有两个目的也是好处吧,一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寻找生活的最优解,让自己活的更加明白,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知道怎么去面对;二是在大脑疲惫的时候做精神按摩,在有限的书本里体验不一样的世界 。”(当自己再看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其实挺装逼的,哈哈哈,但确实是自己的想法。过去我一直讨厌装逼这个词的,知道今年好像对他有了新的理解,也算是2018年的一个小收获吧。逼格其实是褒义的是好的,关键在于“装”,理解为‘将逼格装到自己身体里去’的意思是正能量的,理解为‘假装自己有逼格’显然是让人恶心的。)
2、信的的开头用了美国传奇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例子告诉我们,
“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5页书,一个月就能读150页,两三个月就能完成一本书。应证了一个道理----做大多数的事情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读书便是如此。信中告诫青年人,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学习中寻找出一种乐趣最重要,然而“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很庆幸自己在大学本科的黄金时间喜欢上了阅读,并且在最近两年越来越知道怎么去阅读有用的书籍。2018年元旦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养成读书的习惯(每天阅读一小时),于是效仿朋友玩了“一个赞读一本”的朋友圈集赞游戏。不多不少刚好70个赞,平均算下来五天读一本书。往往计划很美满,现实很骨感,一个半月前发现还有20本的任务量没有完成,为了完成目标也只能不择手段地选择字数在十几万字上下的书“凑数”了。个人建议时间比较充裕的朋友可以试试这种玩法,逼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相对时间较少的朋友还是选择些有价值的书作为精读。
3、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我觉得作者给出了下面一段话总结的特别好: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两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
想要了解目前社会现状应该读新书,也只有读新书,但是想要理解社会现状,获得相对真理的,相对普世的知识和观点必然是经过历史沉淀的书籍,而且年代越久远书本内容越普世。
选择什么样的书,重点读哪些类型的书,信中也提到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药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比较欣赏的选择书的方式是----根据需要找书,根据兴趣找书。这一点对应个人读书的目的,一为解惑,二为享受。若是非要找一个能适用于所有青年的建议,我觉得毛泽东写给子女的这段话很有道理:
“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4、最后是怎么读书的问题,信中是这么告诫青年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需要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及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这两点对我特别有启发,其实这样的道理听过无数遍了,但是往往很多道理仅仅只是道理,没有变成我们的方法论。我过去读书的过程读的多,记的少,总结的更少。对知识的焦虑让自己盲目陷入获得输入的陷阱中,忘记了输出才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世界观方法论的过程,所以从这本书开始2019年的目标----改变阅读习惯,少读精读多记多总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本书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读的,那会读可能没有太多的理解,现在读也不晚。那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里讲的感悟。
第一封信写了,谈读书。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读书。
首先,读书,它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收获。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以前上学读书从来不是什么学霸级人物,也不算学渣吧,用现在一零后的学生的描述来说,我呀,算是个学逗吧,学习太逗了。
出来实习到现在工作,我觉得实践永远也离不开理论,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难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我想以前读书吧,更多是被动式读书,老师让你读一点你就读一点,至于装没装进去就又是一回事了;而现在读书,不像以前了,已经学会了主动式读书。因为自律,性格也变得够独立坚强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则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因此,阅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隐性资产”,绝对是合算的长效投资。
第三封信写了,谈静。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我想“静”也许是内心感受,心与心的独处时光,或者是自己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
我喜欢静的时候,也许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很安静,进入到书中世界的时候很安静,很祥和。静像是给心灵净化了一切闹腾与不安的情绪一样。
如信中所说,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我们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还没有知道,又何谈去行动?不懂,不问,不知,不想,以为便可以潇洒走一回啦,殊不知,你真的只是想做人间的过客,可谁又不是呢?
人无等级之分,却又天地差别,你愿浊酒一杯,杯杯自醉,有人执笔想思,思思自忆。
世间欲求太多,而我只是一个,想要到世界各处,却放不下那份责任与义务,谁又能放下呢?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是晚上一场梦吧!或者在抖音里看看世界,看看星空之下,此时此刻此景此人。
信息来的太快,来不及浏览,更来不及思考,碎片化的阅读观赏,渐渐的只是注重了观赏性,而不是内涵,可什么又是内涵呢?嗤之以笑,不过是披在平庸者身上的华裳,以为万众瞩目,其实只是自我意淫而已。一本书,一句话,一个人,或者一幅画,只要是能给你思考,让你不至于浑浑噩噩,大脑一片平原就好,内涵内涵,由外到内的一种内心追求。
有梦的人最好看了,尤其是追梦的过程更让人佩服。
别给自己太多选择,否则你将不知所措!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