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7-05 00:21:01) 读后感 -
作者:埃特加·凯雷特
过去七年间,埃特加·凯雷特有很多担忧:儿子列夫出生在恐怖袭击的中心特拉维夫;父亲生病了;他经常做关于伊朗总统的噩梦;还有一个穷追不舍的电话销售员大概一直到他死的那天都会推销产品给他。但从黑暗、荒诞的生活中诞生了许多有趣、温柔和沉思的文章。凯雷特在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趣 和深刻之间自由转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反复无常,人类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善的。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同一个地球,不一样的世界n—-我读《美好的七年》n就像在很多外国人眼中我们这里是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一样,中东在我的眼中也是神秘的。但是读了凯雷特写的跟他息息相关的大约七年的日常生活的随笔集,发现以色列人也在过着跟我们一样的日子,工作,结婚,生娃,旅游,也有分离有相聚,有欢笑有悲伤。但是,真的一样吗?n凯雷特很幽默,或者干脆说很逗比,读他的文字常常哈哈哈,可是就是跟我们身边的幽默不一样,背后更多地是气愤,沉重,心酸,无奈。生活在一个不时地会响起空气警报和恐怖袭击的地方,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两三代人持续地在经历着战争和种族歧视,心力交瘁。不知道他们的心中还有多少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还能坚持多久保有这样的希望?对下一代又如何去给予他们建设美好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呢?或是夹缝中求生存,过一天算一天?n通常不会给自己一个带着如果的问题,在这里忍不住问问自己:如果我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是否能像凯雷特那样对生活还能保有幽默感?哪怕是充满嘲讽和无奈的幽默感呢!n在父亲去世前,儿子出生后的这七年里,一家人相对来说生活很美好。凯雷特和儿子都有一个人在保护,这世界还算公平。父亲的哲学是“没有什么可失去时,怎么样都是赚了”。当年他和他的父母亲躲避战乱藏匿在不能直立的小洞穴达600天之久,往后重见天日的日子都是赚到的。因着这样的人生哲学,父亲特别乐观。特别是在意大利跟黑手党做交易时住在妓院的那段时间是他内心最安宁的时候,没有战争,没有种族歧视。这段时间的经历都可以作为睡前故事讲给儿子听,可见多美好。经历了这些的父亲想要用尽全部力量给家人最好的生活,直到人生的终点。凯雷特对种族歧视异常敏感,特别是在遇到德国人时。他在母亲的祖国波兰有一套著名的窄屋,无论房子有多小,在老家也有了自己的家,圆了母亲一个梦,也稍稍安慰了自己莫名惆怅的故土情节。儿子从小就是鬼精灵,是个情商特别高的小孩。在幼儿园他能让厨师每天给他带巧克力,悄悄地躲在厕所吃。玩大富翁游戏他能赚走爸爸妈妈全部财产。爷爷去世后他知道爸爸很伤心,会故意逗爸爸开心。在不小心犯错后非常伤心的居然是为什么犯错的是我而承担错误后果的却是爸爸。这样聪明暖心的孩子长大后要不要去当兵?他的未来会是和平年代吗?n凯雷特夫妇感情很好能白头到老吗?会不会哪一天来个什么爆炸就全都结束了?n他们的担忧和希望完全跟我们不一样。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希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凯雷特们未曾拥有过,以后也不知道到哪一天才会拥有,即便如此,他们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爱,不比任何地方的人少。而我们,拥有的太多,对家人,对生活的爱又有多少呢?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400字 第(2)篇
在日本的最后一天,很庆幸是在海边度过的,填海造的飞机场对面的大陆,星巴克,放着欢快的灵魂爵士乐,带上耳机却没有播放,隔离部分声音之后,什么听起来反而都有种不太真切的做梦似的感觉,听不懂的热情也有些过于清脆的日本礼貌语、节奏感音乐、旁边认真做着手帐精心打扮的日本少妇、远处飘云的湛蓝色天空,无言地构筑着未来某个时间会想起来在日本停留过的记忆综合。远离原来的生活状态和所谓卖命似的工作节奏,在海的这一端静静地伫立,看着原来的一切,发现自己理想中的应然状态,仿佛一件事情都没有实现。回想高考后精简下来的身材,低头看看现在浑圆的肚子和木板般厚实的腰间赘肉,猪鬃般的头发现在沦落到只有一簇向右倾斜三毛似的一绺,我善意的安慰自己,也许这么多年过去了,最大收获是更加学识渊博,可事实到底推衍到何种程度,似乎也不太敢过分深究,生活推着走了一步又一步,帮你起早挤上拥挤的地铁,帮你在深夜加班中情绪安稳,帮你在雨中淋湿了也不迷失去公司的路,我感激,只是不知道生活有没有在帮你坚韧之后也暗自偷笑。北京十年,十年前暗自起“清明”作为笔名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在生活帮助下变得更加清明,不清的依然朦胧,不明的亦然朦胧,不如换个名字叫做朦胧,也算是应景,倒是也能合格继承所谓的“难得糊涂”,一派胡言。还依然记得某次高中考试后周末的早晨,顺着面北的房间窗户看见蓝天中白云分布的韵味十足,暗自庆幸好事也许就快要发生,结果全年级得到了第一名,之后类似“天启”也发生过几次,好事为主,但现在在某种程度得到的“暗示”貌似是难以活过50岁,数着手指大概还可以数到两遍有余,貌似还不错,但内心还是有些不甘心,想着“命长的人是赢家”还是不无道理,戏谑般地看着《美好的七年》,可能有些生活我们都已经过完了,只是大家都未曾发现,还在呆呆的、敬业般地经过......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400字 第(3)篇
相比一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这次阅读的结果,让我想少给这本书一颗星。主要是因为这次读得细,看出这本书结构上比较混乱,说是七年,但强行塞进了很多并不属于这七年的故事,让我怀疑“美好的七年”这个标题其实并不是作者的想法,而是出版社的营销策略(比叫“凯雷特文集”有吸引力多了)。作者可能只是想出一本非虚构文集,出版社这样拟定标题后,再请作者写个与此有关的序言。
但即使如此,文章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作者的乐观、幽默、举重若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书友说不喜欢强行幽默和刻意升华,我倒是没太有这种印象,感觉还好。
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去查窄屋到底是什么样子,没觉得这么震撼,这次重读,查了一些报道,内心受到了很大震动。——插句题外话,可想而知,凯雷特是非常有经济头脑的,这间窄屋应该让他的名气和财富又都上升了不少。当然,这并非坏事,不能因为这样就否认他对华沙的特殊感情。我觉得正相反,这是值得学习的,作家不是个很赚钱的行当,有经济头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更加把心思放在写出好作品上,而不用为了五斗米去迎合代理人和出版商。
作者在文章中暴露出了自己一些性格上的弱点,比如懒惰、优柔寡断、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不太重视自己的承诺等等,我不喜欢这些弱点,但正是因为他写出了这些弱点,让我挺喜欢这个作家,他真实,不装,不美化自己,诚实地写作。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只有罪人才能写出罪人的真实感受。作家要是强装天使,那他就玩儿完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