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星期天 读后感(3)篇
(2019-07-05 00:22:04) 读后感 -
作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和婚姻不幸的希尔薇娅私奔,从巴黎的马纳河谷辗转来到南方城市尼斯,栖身于一间散发着霉味的公寓。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将忘却一切,从零开始。希尔薇娅戴着一颗名贵的钻石“南方十字”。我们打算物色买家,将钻石脱手,远走他乡。一对美国人尼尔夫妇钻进了我们的“蜘蛛网”。就在交易即将达成之际,意外发生了…… 七年之后,我又来到尼斯城,在街头邂逅一位当年的故人,沉痛的往事浮上心头。
八月的星期天 读后感 第(1)篇
希尔薇娅去哪里了?
整本书籍的书写很平实,但作者用悬疑的笔法吸引着读者,一页一页的翻看完结局。整本书,最大的出彩是结构的安排。从同维吉尔的偶遇谈起了希尔薇娅,再在两人的对话、行为中安上希尔薇娅这个推动故事发展,吸引读者往下看的引子。不断的加料,也不断的引出疑惑,直到希尔薇娅消失。本想后面会是带出希尔薇娅消失的发展,怎样去找希尔薇娅。但作者换了结构,直接切换成了介绍与希尔薇娅初试及初试后发生的故事。
一次相遇、一次情愫、一颗钻石、一场私奔、一份“友谊”、突然消失,这是一个局,还是一个幽灵故事?从大使馆、摄影师的角色来营造悬疑的氛围,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好希尔薇娅转眼的消失做铺垫。
希尔薇娅哪里去了?
在她和尼克夫妇约会的时候,她就一直在说不辞而别,我想她这是给主人公说的。而那颗钻石就是尼克当初要卖给维吉尔的,但钻石怎么会跑到希尔薇娅的手机这是个迷。可能是希尔薇娅“犯罪了”。所以当尼克找上门来时,其实希尔薇娅和尼克认识或者有了私下的协议,很有可能是尼克威胁希尔薇娅,若她不自动消失,那就会一同举报主人公,说是主人公指示希尔薇娅偷了钻石。但若希尔薇娅,不辞而别,离开了主人公,那么就不追究主人公的责任。
所以,希尔薇娅哪里去了?
为爱“牺牲了”
八月的星期天 读后感 第(2)篇
看完这本书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看了很多评论都说这是作者独特的风格魅力,或许我还需要再次去理解加深体会吧。
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听说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闲来无事就开始了观书。
故事简单来说是一个男人带着一个有丈夫的女人远走高飞的回忆录,文章开头以躲避的矛盾开始写起,最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摄影师偶然间遇到了一个让他着迷的女子,可这女子早已成为一个有钱无所事事的无能之人的妻子,在和她地下恋情之后终于做出了远走高飞的选择。却终日因为惶恐不安而难以享受新生活。
文章的线索是南方十字这颗钻石,从四处倒卖,到认识尼尔夫妇,最终回忆钻石的由来。文章里几次出现,觉得带给他们厄运的可能就是这颗钻石。再到最终作者写到,其实哪里是钻石,是生活本身罢了。
我总觉得这个篇幅不长的故事最令我着迷的就是那个看透一切的维尔库夫人了,她清楚一切的一切,对生活有极其清楚的认识,也对于自己只能无奈于岁月独自衰老。
这段时间日子一直过的不尽如人意,昨晚突然矛盾爆发难以忍耐放声大哭了一次,看完又默默拿起手机在书里寻找宁静与慰藉。看书中沉沉睡去起来了继续翻看,就像维尔库夫人对职业是摄影师的主人公说的一样,生活就是黑色的,如果想用照片记录的话把它拍的尽量黑一些吧。
这段时间辛苦了,感谢陪伴我苦难日子的这个故事。或许某日再次翻开,会有新的领悟与感受吧。
八月的星期天 读后感 第(3)篇
故事的结尾终于揭开了谜底,带有预言意义的把整个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悲剧深渊。作者在现实与回忆中不断探索调查,找寻消逝的岁月,弥漫着对过去的眷恋。字里行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阴郁的气氛。故事描写得平淡简单,却搭配着错综复杂引人注意的叙事结构,因而显得格外的扑朔迷离,扣人心弦。情节的曲折起伏,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更容易把人带入其中,一探究竟!有时候,有些事好像一开始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或征兆,它注定要走向凄凉、悲惨,但自己却不愿轻易放手,或者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不知如何把握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位读者说得好:八月的星期天本来就是偷来的,女朋友是偷来的,钻石是偷来的,所以那个八月的星期天幸福的日子也是偷来的。有时候上天就是这么公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将会失去,然后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回忆慢慢折磨你。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