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赏析(3)篇

(2019-07-24 00:06:21) 读书赏析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11月10日,《东方快车谋杀案》时隔43年再度被搬上大银幕,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 、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等众多顶级演员出演。1974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奖,英国女王出席该片首映礼。本书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林白之子绑架案”为蓝本,淋漓极致展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群像的深厚功力。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了一项委托,要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选在那一夜出行,这列铺位一向宽裕的豪华列车竟然一票难求。幸好他遇到了好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这才挤上了车。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辛普朗号停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却似乎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东方快车谋杀案在线阅读地址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赏析 第(1)篇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我也是慕名而来的读者,看完后,真的是拍手叫绝。而在残忍怪诞的案情,错综复杂的证词中我又认识了一位形象鲜明的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案件:侦探波洛乘坐东方快车前往伦敦,在途中列车因遭遇大雪不得不停留片刻。午夜过后,一位叫雷切特的美国人死在车厢中,身中12刀,而车厢却是反锁的。于是,波洛就此展开调查。在询问了车厢的所有成员之后,发现了死者原来是当年一起绑架案的主谋,一个死有余辜、万恶的绑匪。而12个嫌疑犯证词相互佐证,似乎具有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整件事就是个设计巧妙的拼图玩具,每发现一片新的线索,案子就困难一分。”

只是……再精密的机器,也有齿轮被卡住的时候,再完美的犯罪,也一定会有漏洞,而为我们打开新视野的正是那位其貌不扬的侦探波罗。不剧透真相,只能说这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新思路。

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篇章结构很巧妙,案情、证词和结论都井然有序,独立成章,直接引用的人物话语和人物间的意识想法描写更是引人入胜。核心人物是波洛,而读者就像是列车董事布克先生和康斯坦丁医生,都是辅助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跟着侦探在现场探案一般。

再说说侦探,对于赫尔克里•波洛,一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看完这部小说,真的觉得这个角色很有趣,他其貌不扬却洞察入微,能从嫌疑犯简单的言语和零星的动作中发现漏洞。和福尔摩斯一样,他个性自傲,拒绝高酬回报的委托只办自己有兴趣的案件;和福尔摩斯又不一样,他没有那么高冷,反倒有种接地气的亲和力,给人一种有血有肉的感觉,这一点在真相大白之际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的主题依旧令人矛盾,法网之外的罪犯如何处置?对于那些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惩治“漏网之鱼”的人是否应该从轻发落?作为法律的代言人,我想波洛内心也是矛盾的,在他作出充满人性的最终决定的那一瞬间,我便喜欢上了这位将强烈正义感化为浓浓柔情的侦探。所以,于我也是一样,作为一位血气方刚的“法盲”,从内心出发,无论是现实还是小说,我都希望他们能被从轻发落。

语录摘抄:

不可能的事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无论表面如何,这不可能的一定是可能的。
如果你用真相和说谎的人对质,通常他会承认的——往往出乎意料。只要猜对了,就能产生作用。”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赏析 第(2)篇


#阅读之前 没有真相#

又双叒叕来到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世界

这本书的书评很难不剧透

1节豪华车厢1名死者12名嫌疑人

淡季时间列车突然座无虚席

其实就已经给结局埋下了伏笔

12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合力杀了一个逃避了法律制裁的恶棍,并互相掩护,最后虽然被识破,但是也在侦探、董事和法医的帮助下逃脱法律制裁

这样的结局是很难去议论的

无论是要站在道德还是法律去判断

终究都会存在争议

反观现实世界

更多的是用法律的正规途径去体现最大的道德温情

不过12人能如此齐心协力地去维持内心的公道也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最后大家选择再衍生另一个莫须有的凶手告诉警察,警察是否相信已经不重要了

可见作者内心对公平的那份渴望是多么强烈,才会塑造如此多的人物去圆一场荒谬的凶杀案

最后说一下只给四颗星的原因吧

毋庸置疑该书中的侦探想象力推理能力和文化技巧真是超乎想象

也正因为超乎想象,总觉得书中的细节展现不到位,冒出来的猜测都有点生硬突然,而不是循序渐进。

不知道是英国人的表达方式与中国人不同,还是翻译的问题,或是本身我的逻辑性不够。个人还是比较偏向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的安排,细节贯穿全文,而不是突然跳戏进来证明书中的侦探脑洞大开。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赏析 第(3)篇


  •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看过两部阿加莎的小说,感觉很严密。并不像有些小说,故弄玄虚后,违背原则的指向作为背景的NPC。

  •    惊奇于作者的构思,又不经想到一句很俗套的话: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这部作品又让我想起杭州纵火案,同样的主仆关系,截然不同的结局。正义可以被伸张,伤痛只会被掩盖。

  • 再说情节:没有任何官方支援,列车是座孤岛,只有一场审判,与<<无人生还>>何其相似。可以看出英国人对于陪审团制度的自豪,波洛更像是法官,整个进程也符合庭审程序,各方出示证据,法庭调查,当庭质证,宣判。波洛看似是用良心在审判,其实也符合法律精神,案件事实是用证据搭建起来的,不同于客观事实。而在孤岛般的列车上,大量证据的灭失,即使到了南斯拉夫警局,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实真实情况。波洛很清楚这一点,而且出于良心,他也不忍心去那样做,所以顺水推舟。这场谋杀就有了一个辛普森式结局。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