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狱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7-06 06:01:28) 读后感 -
作者:丹·布朗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头疼欲裂地从佛罗伦萨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苏醒,埋在各种管线与一堆医疗设备里。他完全想不明白理应身处哈佛大学校园的自己怎会来到了意大利。在他依稀的梦境中,一个美得惊心动魄的蒙面女子隔着被鲜血染红的翻腾河水对他低语着:去寻找,你会发现……年长的马可尼与年轻的西恩娜两位医生向罗伯特·兰登解释他的病情,并描述着他来到此地的情形,此时,一位黑衣女子突然闯入重症监护室,不由分说地一枪击毙试图阻拦她的马可尼。西恩娜一把拉起罗伯特·兰登狂奔而逃……
地狱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对丹布朗最初的印象是在初中,那时课外书是被禁止的,而他的达芬奇密码却正在流行。听着同学口述版的达芬奇密码,云里雾里,总觉得虽然想象大胆,却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读完这本地狱,才发现丹布朗不仅是一位对生活观察入微的出色的小说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评论家。难以想象要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化有多深的了解,才能把这些元素自然的揉进一部这样的小说里,正如书中一条评论所言“看完这部书,有心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去转转”,去看看丹布朗笔下这些艺术的“天堂”。此外,小说涉及的相关议题,即“超人类主义”和人口增长过快正在把人类送入坟墓,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人类增长过快,资源日益衰竭,解决的办法无非开源节流;而在诸多资源短时间内非可再生,而人类自然死亡率远低于增长率的情况下,选择牺牲一部分人而保全整个种族,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了,这也就是疯狂的基因工程师能够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基础。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让三分之一的人口“消失”绝不可能发生,毕竟谁也不会愿意成为那不幸的三分之一,所以至少目前来看,这仍然是一个死局,人们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更愿意把头埋在沙子里,选择无视它而成为一只鸵鸟。可是,不管承认与否,它确是存在并且对整个人类种族生死攸关的问题。能把严峻的现实问题和理想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丹布朗当首屈一指。尤其在走过大大小小一些博物馆艺术馆之后,越来越体会到艺术的魅力,走到哪个地方,也更加愿意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泡在艺术馆里,听听讲解,也试着去自己解读,总觉得那些作画,照片,雕塑,能让人将自己带入到那个时代,去体会那个时代的经历,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
地狱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每次读完他的书,都有一种冲动,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现在只能影影绰绰地回忆起若干年前的走马观花,一边读书一边百度,原来还有这些或狗血或哀怨或残暴的故事,也许应该再去一趟,好好感受一下文艺复兴的气息。伊斯坦布尔,杂糅了东西方文化的古城,一直都很向往,前一阵读了些关于阿拉伯世界的书,发现那里的历史远比想象的丰富、厚重和复杂,是不是也该下定决心去看看?
是的,每本书布朗大叔都会讨论一个相当高大上的问题,比如《本源》中关于科技与宗教的对立以及未来科技无限发展可能对人类的影响,多么形而上。但是,这次的主题和故事的反转,我很不买账。地球会因人口膨胀而灭亡,所以就要主动减少人口,好老套的主题。女主是个戏精,本来是男主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后来却发现是大反派的真爱粉,最后没有铺垫地再次反转,从超人类主义回归人本主义,看的我一脸懵。还有,和男主那莫名其妙的情愫算是怎么回事?
将近三十万字,讲的是一天两夜的故事,节奏还是一如既往的紧凑,还是一如既往的被追杀,还是一如既往的一男一女携手解谜。每到一处都会进行的专业导游,初看还觉得布朗大叔好渊博,读到最后就审美疲劳了,有掉书袋之嫌。
综上,打四星。
地狱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同名电影叫《但丁密码》,先看了电影,才看小说,小说悬疑刺激,惊险,让人着迷。作者对于意大利可谓十分喜欢和熟悉,很多景物历史性很强。人类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无限繁殖而导致灭绝?这是一个问题,从各种数学预测来看,会。但是未来主义从来都很名声不好,对已有数据的拟合,我们可以做的很好,但是预测,往往超级不准。
很多电影电视作品,都会思考这个问题,让小部分人去死,然后大部分人可以活下来,你作何选择?
毛泽东说,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危机关头,自己主动选择死亡,让别人生存下来,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选择让你死亡,这是谋杀!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如果真的危机来临,你会作何选择?问一遍天上的繁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