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校六记读后感(3)篇
(2019-07-09 00:09:07) 读后感 -
作者:杨绛
《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都源自清乾隆、嘉庆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钱钟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如何以小点缀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说出大故事,这也是阅读本书的趣味所在。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在政治的最上层,这本来就是一场夺权的运动,弥漫全国的,就是互相猜疑、互打报告,乃至于文攻武斗的一种局面。在这场运动中,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惨痛的一页血泪史。
干校六记读后感 第(1)篇
杨绛于文化大革命后回忆在那个年代的一段往事:衣食住行,同学之谊,人畜间的那点温情的联系。种种琐事,娓娓道来,却从未有半点负面情绪:悔,狠,怨,痛,皆之种种,不曾半分直露。读出什么滋味,都是读者的事,都是我们自己体会。我们晓得这文化大革命是多么可怕,是现当代我们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页血泪史,可杨绛先生不写大事,冤家错案,政治昏暗,每日批斗。。杨绛只写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于平常中见不平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述说了也呈现了整个那个年代的面貌,无非是些苦难,麻烦,不幸,常常会遇到危险,在生死一线中徘徊,但苦难与不幸中还有一点简单的快乐,比如夫妻情,与小狗之情,还有常常为自己在不幸中一点幸运感到的一点小惬意,比如黑夜里没有迷路,没有被水冲走,掉队了还是一个人回来了,面临生死也没有什么大脾气了,去看望钱钟书会做出的一点小女生的调皮,在面对生命的死亡的平淡。杨绛看的开,是纯粹的,透彻的一个人,她也有小脾气,只当丈夫被冤枉批斗时的无法释怀的不服气。钱钟书,他温和柔软,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别的无关的都不愿争辩了,他也纯粹本真,可以保持一种平和的姿态面对苦难。他俩是相似的又是互补的,他们一起走过那一遭,明明是悲伤委屈的,却好像走的很自然,就这样走到了1983,1984,走到了杨绛先生用些文字回忆这个年代的后来,走到了后来钟书离去的日子,阿媛离去的岁月。而后,杨绛先生一人走,快百岁的老人,走在人生边上,不急不缓,手执一只笔,去记录我们仨六十多年的点点滴滴,走过了艰难的爱与苦的日子,回到孑然一生的样子,离开这个人世间,如同最初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孑然一身,纯净神圣。她活得潇洒,完整,她经历这么多,终于可以把它们记下来了,真好。
能在生命最后的日子,用文字去记叙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经历,感受,去纪念这一切,哀而不伤,忧而不怒,不卑不亢,把这切都平和地接受,拥抱,和纪念,多好。我时常想,杨绛先生余生十年,常常带着微笑的,挨着一张书桌,勤奋耕笔,回忆是美好的,记载了他们仨幸福快乐的时光,偶有忧伤,也是一种平和,淡淡的,像莲子的芯。莲子的芯,很有味道,韵味余味。像杨绛先生的人,像她的文字。
干校六记读后感 第(2)篇
“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王尔德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这是一本平实无华却又能打动人内心的小书,杨绛先生通过自己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干校”生活的事,反映了那个荒岛时期的荒诞人物试图“改造”知识分子,可是“干校实在不干什么,却是不准离开。”不让人做擅长的事简直就是“剥削”,剥削人的精神劳动力,所以颇为讽刺。当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展示这些,而是通过一些小细节,如某青年之死。还有最令人感动的是钱杨二人的夫妻之情。沈复的《浮生六记》也记叙了夫妻二人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生活。钱锺书先生说少了一记,确实如此,少了“记愧”,那是当时的许多人都该好好反省并道歉的,可惜并未看到,可悲的历史。
干校六记读后感 第(3)篇
短小朴实真情流露的六记,读书人接近60岁去广阔无垠的贫困农村劳动改造学习,这样的经历值得记叙下来,让我们了解和学习。
一、下放记别:特殊年代,政治运动,复杂多变经不起考验的人性,杨绛先生内心的大度从容,让她一路走过艰辛。
二、凿井记劳:手工凿井,苦中作乐,土烧酒泥块糖,集体劳动中的“我们感”,不会比“成就感”差。
三、学圃记闲:种菜浇地守菜园子,夫妻二人菜园相会,只言片语却胜过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会情人。
四、小趋记情:一只小土狗带来的趣事。
五、冒险记幸:60岁的老人,在贫困农村接受劳动教育,放弃学识,是幸还是不幸?作者参加晚上的电影课学习,返回宿舍迷路,好不容易找回去,“我睡在硬邦邦,结结实实的小床上,感到享不尽的安稳”
六、误传记妄:内心真实的自我,不会被外在的苦难磨灭。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