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读后感(3)篇

(2019-07-11 06:01:58) 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作者:瑞·蒙克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媒体推荐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最佳传记,在我看,实是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译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负原著。——陈嘉映蒙克的这本传记运笔深透,对普通读者也丰盛可口……一个美妙生命的一幅美妙肖像。——《卫报》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读后感 第(1)篇

维特根斯坦传记……读后感……20190408

第一次没有看过传记人物作品,只是从其成长轨迹去看一个天才,2600页,有点枯燥艰涩,咬牙跺脚看完了……

一个孤独纯粹的天才的灵魂

要说维特根斯坦的纯粹,首先要了解维特根斯坦家族

维特根斯坦家族是欧洲最显赫的豪门家族之一,有着超过数百年的悠久历史。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产业遍及钢铁、铁路、轮胎、金融和建筑业,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更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诸多领域。在世界近代史上,除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外,还没有哪个家族的影响力能够如此之大,如此之广。

1.一个纯粹的灵魂

4岁开口说话,是真的贵人语迟。

放弃了高贵的身份和巨额的财富,自愿去军队锤炼自己心智;甘愿接受贫困的生活:石灰粉刷的小房间,一张床,脸盆架,小桌子,硬椅子,相当难吃的粗面包……

2.一个托尔斯泰式观念(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的传奇,

3.一个善于挖掘孩子好奇心兴趣的教育者,一个能做到因材施教的真正的智者,一个因自己的天才智商而又对学生太严苛的教师。

4.一个喜欢音乐到骨子里的人

音乐是他最有感觉的艺术,他对他人的艺术有兴趣而且敏感,但是在哲学里他的创造性才能真正被唤醒,他身上才现出“力求爆发开来的野性生命”

勃拉姆斯是他的最爱,在孤寂的乡村小学,在普希贝格没有他能与之讨论哲学的人,但他至少找到了能与之分享音乐热情的科德尔,一起演奏勃拉姆斯和莫扎特五重奏。

弗拉克记得维特根斯坦高超的口哨功夫。他回忆,维特根斯坦能用口哨吹交响乐的整段乐章,保留节目是勃拉姆斯的“圣安东尼变奏曲”,若别人吹错了维特根斯坦就制止他们,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药房同事并不喜欢这种事。

5.当波斯特尔讲到自己希望改善世界时,维特根斯坦回答:“改善你自己,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唯一的事。”

6.向罗素坚称  善良比聪明重要

7.最触动心底的一句话……不要玩弄另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告诉我们和人交往要有距离感。在他和一生唯一爱过的一个女人玛格丽特交往中,他明确表示:别试图窥探他内在的思想世界。而且他的过于严峻和苛求,柏拉图式的婚姻设想并不是玛格丽特所想期望的丈夫品质,他们最终没有走入婚姻殿堂。

8.在奥特塔尔因为体罚,放弃教师职业后,因为指控的审查让他很屈辱,进而准备去当修士,修道院长因其动力不符合修士要求,拒绝了他,他随后去做了三个月园艺,事实证明园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让他有勇气回到维也纳面对社会。

9.细节就是一切,在设计和建造格雷特的新房子时,他表现出了近乎苛刻的细节要求,严格到毫米,配合他的工程师绝望尔崩溃地哭了,凡结果是他设计的房子像手套一样合身。赫尔米勒称该房子为“逻辑房子”,集完美性和纪念碑于一体的一栋房子。因为这座房子,维特根斯坦被带回了维也纳社会,并且最终被带回哲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10.“我不喜欢独自在知识的田野上行走”

对物质的低要求“他更喜欢樵夫的小屋,那儿有他的工作所需的平和、安静和无碍的环境。”

11.“一个真正安稳的所在”。“我知道我的方法是对的,”他告诉德鲁利,“我的父亲是个生意人,我也是个生意人:我想要我的哲学像做生意:把一些事搞定,把一些事安顿好。”

12.对维特根斯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精神。他的哲学和他的个人关系都是这样:比如品生特,玛格丽特,斯金纳……

13.孩子般的天真和第一流的头脑是当维特根斯坦弟子的先决条件;斯金纳是这种特点的最完美例子

14.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忏悔视作一种外科手术,一种去除怯懦的手术。去奥特塔尔给曾经的学生道歉,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忏悔视作一种外科手术,一种去除怯懦的手术。

15.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具有独特罕见的品质:既口语化,又煞费苦心地精确。

16.维特根斯坦的感情线……品生特……玛格丽特……弗朗西斯……柯克。他对感情对象是对他人感情的某种冷漠。品生特玛格丽特柯克都不爱他,他一味倾泻自己的情感。

爱的特质;即对他人感情的某种冷漠。(品生特,玛格丽特,柯克)

在弗朗西斯那里这种孤立遇到了威胁;面对这一威胁,维特根斯坦退缩了,就像叔本华寓言里的豪猪[插图]退缩进体表的尖刺之后。

他对情感的需求大多是平和。

17.孩子般的天真和第一流的头脑是当维特根斯坦弟子的先决条件。斯金纳是是这种特点的完美代表。

18.做到了和自己内在沟通:“我在跟我的一个很亲爱的朋友——我自己——谈话。”

19.类似于朱熹格物致知的两个思想:首先,谨记事物是它们之所是;其次,寻找启发性的对比,从而理解它们如何是其所是。

20.五十多岁的他仍未完全丢掉童年的好礼貌——倾向于说他觉得能取悦别人的话

21.维特根斯坦的关切从数学转向心理学,这件事的线索也许是:他发觉弗洛伊德的“模式(patterns)”比数学家的“图画”更有意思。

22.62岁时患癌症晚期,失去意识前他对贝文夫人说:“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无人影响,只是按照自己内心做自己,放下物欲,遵从内心,不是天主教徒,却以一种具有核心重要性、但又难以定义的方式,他过了虔诚的宗教性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读后感 第(2)篇

重读瑞.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n随着时间推移,维特根斯坦在思想上走向返璞归真,罗素继续朝向文明入世拯救者角色。—— 到底谁更是高人?也许见仁见智。我个人投维神一票:维特根斯坦是真正厘清世界与个人本质的思想大家。相比较而言,罗素有些俗了。与罗素分歧的开始是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色彩是无神论的罗素不能容忍的。—— 但其实维特根斯坦并非形式上的教徒,他只是经过一战洗礼后突然觉得人没信仰是无法生存的。而且,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尽管他并不相信天主教大多教义。关于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穷乡村做小学老师时给几个优秀学生开课后小灶遭到学生本人与对方父母拒绝的情形,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见有人说的,n—— 贫困地区的学生常常是自己或家里不想上学的多,即便外来者去扫盲,或在当地投资教育事业。因穷乡僻壤的人或家庭有生存压力。同时,维特根斯坦的聪明乡村学生也因为自尊而不愿继续进入维也纳完成进一步教育,有个学生觉得那对他是种恩施并感到羞辱,让他时时有感恩戴德的压力,故而情愿放弃维特根斯坦的青睐与无私帮助。对天才来说,何时何地写作,怎么写和写什么,都不会影响其作品质量的光芒。何况维特根斯坦的作品涉及思辨性哲思为主。因此维神不理解并嘲笑那些非要知道他年龄的读者行为。维特根斯坦把修身与内省放在第一位,和圣人的智慧相当接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n相比较罗素,维特根斯坦更是真正严肃的学者,虽然罗素思想开放。罗素后期已经放弃了学术再创作,满足于做社会演说家和畅销书作者。此外,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的“数学原理“错误百出,应该重起炉灶,而非“再版“了事。20世纪上叶的剑桥群雄辈出,不仅出了维特根斯坦、罗素、凯恩斯等大师,拉姆塞当时还只是个本科生,却已经能慧眼欣赏部分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并得到罗素青睐,协助罗素再版并评论罗素与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从拉姆塞给维特根斯坦的书信及其评论罗素、怀特海的著作来推测,拉姆塞的智商和观点比罗素更接近维特根斯坦一些。至于维特根斯坦与凯恩斯的关系,有些耐人寻味。整体而言,凯恩斯可能在维特根斯坦面前还是羞涩,故而虽然背后极力撮合W从奥地利乡村教书重返剑桥学术,并资助W路费(因维特根斯坦彻底放弃了个人遗产继承,宁愿清苦受穷)。所以K没写信给维特根斯坦(W)。这也显示出大神凯恩斯的与众不同:—— 凯恩斯很可能觉得自己吃不消和维特根斯坦讨论后者的烧脑哲学著作...... 想一想,假如经济学天才凯恩斯也让自己象罗素那样给维特根斯坦骂一句蠢笨的话!哈哈,凯神到底也是另一个天才人物:他不给维特根斯坦这种“羞辱“机会!n维神很深刻,他反对任何科学崇拜。现代社会实际上从宗教崇拜进入了科学崇拜。科学万能论正无可避免地衰败人文发展,以及人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敏感性。犹如卡尔.斯密特的政治神学阐述的:现代社会所有的规范和理论,都是神学的世俗化……n人们往往对百分百忠贞的爱情不加珍惜,因为来得太容易。尤其维特根斯坦这种弟子众多的天才,选择太多,却也并不一定能获得完美的情爱归宿。性格即命运?n维特根斯坦终身都在真正的性爱与精神恋爱兼同性友谊之间游移和撕裂。—— 他最需要的是超越普通友谊的特殊亲密感。这不容易,大抵具有这种素质的必然会疯狂地爱他,如斯金纳,但维特根斯坦却不特别喜欢过于彼此奉献的情爱。而不够亲密的友情,则不太容易得到维特根斯坦的过分专注。假如维特根斯坦不做教授,没有大批弟子崇拜者给予他温馨,估计他会早逝或自杀,如他的三个哥哥?n“一切东西都是其所是,而不是别的。”乃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题句。看到维特根斯坦最后在他喜欢的几个好友陪伴下辞世,很欣慰。W的遗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很好的一生。(孤山梅雨 己亥元月)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读后感 第(3)篇

跟着维特根斯坦走过他一生。此前在别的哲学科普书里了解到维特根斯坦这个人,马上被他的天才思维,超乎寻常的观点,以及流传的霸气段子所吸引,于是慕名而来看了这本个人自传。看完以后,才发觉,我以前心目中的维特根斯坦,实在是十分脸谱化,扁平化的——只知道他的伟大成就和高冷人格,却不知他的真实为人,以及经历的种种事情。自传里的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他是一个富N代,但他为了贯彻自己的信念,拒绝了家庭几乎能给他的一切帮助,选择自力更生,以至于年轻时生活经常捉襟见肘。他的著作备受推崇,但初期的时候没人能看懂,出版商也不愿意出版,他曾几度心灰意冷,甚至感到厌世。他出名后很多人敬佩他,但真正了解他的作品他的思想的,没几个。他的性格很真诚,很矛盾,很拧巴。他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与人交往,说话也不太好听。但他的心是真诚的,不虚假的。他讨厌虚假的,浮夸的东西——为此曾主动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深刻反省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说到朋友,维特根斯坦的朋友很少,能说到心里去的,几乎没有。很多时候,他生活在人群中,却很孤独——有一段时间,他很享受这种孤独,孤独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深度的学习与思考,给了他灵感的创作。但他也毫不避讳,人终归是社群动物。孤独在另一段时间,让他难以忍受,甚至让他十分痛苦。关于爱,维特根斯坦的爱是矛盾的。它强烈的激荡于自己的内心,给他带来快乐,但又有许多痛苦。这痛苦折磨着他,逼着他思考,逼着他游荡。那些快乐,痛苦,荣耀,质疑,冷落,追捧,争执,真理,目标,工作,友情,爱情,亲情,寂静的孤独,喧嚣的孤独,深夜的孤独,一切的一切,贯穿了他的一生。除去哲学的光环,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平凡的人。最后在友人家中病逝,平静而简单,正如他过着的一生。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