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读后感800字(3)篇
(2019-07-16 06:00:22) 读后感 -
作者:沈志华
本书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作了大量的访谈。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的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独到看法以及对中苏同盟结构性弊病的深层分析,令人掩卷沉思。 该书文字流畅,极具可读性。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读后感800字 第(1)篇
49年我们选择倒向苏联,随后美国出来阻挡解决台湾问题,而苏联乐得旁观,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积累矛盾相互牵制对苏联百利无一害,苏联不可能真正帮助中国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反之亦然,如果选择倒向美国,则东北、外蒙、新疆必然会成为中国与苏联的争夺点,美国也绝不会真正插手帮助中国。实力的悬殊导致中国根本无力跟美苏这两强直接对抗,无论选择那边,另一边都乐得看见对面两方存在着悬而不决的问题牵制和消耗互相的力量。基本可以推断,中国如果当时选择倒向美国,东北、外蒙、新疆就会与苏联形成类似台湾的胶着局面,相比政治上的损失就要大得多。中苏同盟破裂后苏联在东北边境挑起事端就可见一斑,那可是在中国有了核威慑力量之后的事情。
因此当年选择倒向苏联,实在是综合考量后无奈的权宜之计,并非一句毛不懂经济建设或者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选择就可以简单解释的。从今天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如果当时选择了倒向美国,东北、外蒙、新疆就会因为苏联的干涉形成类似于台湾的胶着局面,而中国的经济实力会在60/70年代取得类似于日本韩国的蓬勃发展,从而在苏联80年代末崩溃后在俄罗斯陷入内外交困的时机或许有可能对我们更为有利的解决掉上述三地的问题,总的结果也许会更好。但这仅仅是假设整个系统不受中国选择影响基本保持原来轨道演进的情况,中国的不同选择是系统中的重要变量,其变化一定会导致整个系统的随动变化。蝴蝶扇一下翅膀都可能会引起风暴,何况是一个大国的道路选择这么重要的变量呢。事后来看尚且看不清楚,何况当时的决策者呢?两害相权取其轻无疑是现实的选择。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是在苏美之间骑墙,就像现在的朝鲜在大国夹缝里玩弄平衡。这种貌似聪明的选择恰恰是下下策,是耍小聪明。中国当时的情况是还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对于建设现代国家经验几乎是零,找一个好师傅踏踏实实跟着学无疑是捷径,虽然选择一个师傅必然会得罪另一个师傅,但总会比没有师傅完全自己摸索要好的多。不找师傅虚心学,完全靠自己摸索,今天的朝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自己强不起来,也就只能在大国间玩弄点小聪明乞讨一点好处而已。自力更生与虚心学习并不矛盾,反而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做到两者兼顾才是真正的智慧。
因此,即使从今天的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49年新中国的道路选择仍然是:上策,倒向苏联;中策,倒向美国;下策,谁都不倒,中间骑墙。向伟大的探路者们致敬,幸福并感激着。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读后感800字 第(2)篇
我们也有认真治史的学者啊,沈志华李丹慧贤伉俪让人肃然起敬!历史是什么?历史本来就该是实实在在的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编造、篡改、掩饰、粉饰,这样的文字也配称为历史?这样的人也能叫做学者?我呸!历史是掩盖不了的,我只是为那些在滚滚历史洪流中被裹挟板荡的生命感到痛惜,也为那些历史亲历者的逝去感到惋惜,没有这些第一手资料的被记述,后期即便历史被还原成本来的面目,终也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些遗憾!但至少我们还有沈志华教授这样的有勇气的学者在,弥补了我们在面对历史真相时缺乏的勇气,一个民族没有正视历史的勇气和能力的话,还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吗?
我们当时甚至现在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一些事件和选择,如果条分缕析去研究,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观!对苏联的一边倒、朝鲜战争、冷战、中苏决裂、中美合纵、斯大林主义,等等等等对中国近现代造成如此重大影响的事件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如果不搞清楚这些,则咱们这个民族也太稀里糊涂了,读史使人明智,诚哉斯言!
至于当时中国的各种选择和决策,分析其利弊是必须的且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事实讲述清楚,我们已经不是傻瓜了,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没有真相,则没有未来,没有反思,怎会进步?在现在这种全球政治语境之下,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修正之处吗?我们要和平崛起,不需要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吗?我们有口号,是否有行动?我们的法治国家的提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提升的自由民主追求,有没有可以从前不久的历史中反思的地方?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读后感800字 第(3)篇
无奈的选择!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本书中有充分的体现。
在二战胜利,国内解放战争,冷战兴起的大气候下,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求同存异,牺牲小的方面,赢得大的收获,同时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据理力争,才奠定了建国初期的万众齐心搞建设的局面!
抗美援朝,无疑是英明的决策。虽然牺牲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和地位。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无疑从苏联获得了全面的支持和国际主义的援助。很吃惊在本书中描述的关于国人抵制苏联专家的举动和行为。
人民之间的交往是无罪的,但它往往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苏共20大给中国的借鉴无疑是及时和深刻的,我国八大也及时进行了纠偏。可惜的是后来却更深的陷入了 个人崇拜 和 类似肃反扩大化 的行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由此想到: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入复哀后人也。
这次的选择也是无奈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