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19 00:07:56) 读后感 -
作者:维克托·雨果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九三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 第(1)篇
打掉王冠,放过脑袋——雨果小说《九三年》读书总结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当时的法国国民公会显然敏锐地觉察出了革命在城市和农村的步调不合拍,巴黎的革命讯息对农村的渗透相当缓慢。受旧制度毒害最深的旺代地区却成了保王党的盘踞之地,对即将席卷全国的大革命筑起重重围墙。为了加快革命节奏,国民公会选出特派员去叛乱各地执行强制措施,大名鼎鼎的约瑟夫·富歇和本书主人公之一的西穆尔丹都在此列。前面开路的是国民公会赋予的无限权力,后面紧跟着的是磨刀霍霍的断头台,腥风血雨的九三年就此开始。
雨果写到:“九三年就是欧洲反对法国,法国反对巴黎的战争。什么是革命呢?就是法国战胜欧洲,巴黎战胜法国。这就是九三年这个恐怖的时刻所以伟大的原因,它比本世纪的所有其他时刻都伟大。”恐怖,伟大,雨果始终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复杂矛盾的看法。
流血的九三年,首先进行殊死搏斗的是保王党和革命党。当时的英国一方面伙同普鲁士、奥地利和西班牙等国组成反法同盟,一方面又豢养保王分子伺机从内部分化瓦解法国。自称布列塔尼亲王的前贵族德·朗德纳克极其顽固,为了恢复王权不惜引狼入室,在英国的授意下秘密潜回法国,谋求在旺代地区发动全面叛乱。巴黎的革命正在给法国割开口子,布列塔尼觉得不堪忍受这种暴力的解放,于是揭竿而起,甘愿受朗德纳克的驱使。先有七千人投奔,后有三百教区归从,旺代的叛乱大军气焰正盛。令朗德纳克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刚踏入故土,他的行踪就已经暴露。格朗维尔市政府发出了捉拿他的悬赏令,布告末尾出现的签名更是让他恍然失神。郭万,这个即将与之生死较量的对手,不仅是共和军的远征纵队司令,还是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侄孙。“不仅是国家内部的战争,也是家庭内部的战争”,这正是法国大革命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条 “规定任何军事长官,凡是放走叛军俘虏,一律判处死刑”的指令,让本书的第三位核心人物西穆尔丹介入了平定旺代叛乱的战事中。而更有戏剧性的是,作为郭万“监军”的西穆尔丹曾是郭万幼年时的启蒙老师,两人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一种思想可以产生一个孩子”,正是由于西穆尔丹早年间灌输给他进步思想,把平民百姓的灵魂注入这个贵族的脑子里,郭万才走上了与家庭决裂的革命之路。“一经验明真身,立即执行枪决”,郭万签署对朗德纳克的逮捕令时,已经完全没有亲故私情。
打掉王冠,放不放过脑袋?九三年下一个水火难容的是革命党中的温和派和激进派。让我们回到1793年1月21日,那是路易十六被处决的日子,革命的流血并未因为国王的头脑落地而止歇,谁能想到在此之后,罗伯斯比尔还有十八个月可活,丹东还有十五个月,韦尼奥还有九个月,马拉还有五个月又三个星期。革命者创造了革命,却都被革命所吞没。如果说朗德纳克和郭万之间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较量,革命者是为了赶走外敌、废除君主制和守卫共和国,那么革命的激进派对与温和派的斗争已经成为玩弄血腥、胡乱杀人的罪过。西穆尔丹奉着“绝不宽大”的命令而来,认为“革命对于旧世界就是要冷酷无情”,而郭万则认为“为了行善就不应该去作恶。推翻王位并不是为了竖起断头台。杀死国王,让民族生存下去。打掉王冠,放过脑袋。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温和的思想并没有被严酷无情的人好好贯彻。我认为‘赦免’是人类语言中最美好的字眼。我只在自己有流血的危险的时候才愿意流血。”郭万的理想主义带给我们“革命与人道主义”、“暴力与反暴力”的思考,也同时揭示了郭万和西穆尔丹的师生关系将走向分裂。
出于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雨果在故事收尾时给三位主人公安排的结局出乎意料又让我难以接受。原本我猜测,败军之际的朗德纳克会和故事刚开始出场的泰尔马克会有个重逢。两人初见时,泰尔马克说到,“我们是难兄难弟,爵爷。我乞求面包,你乞求生命。我们是两个叫花子。”把爵爷说成叫花子的泰尔马克大有几分哲学家的超然气质,对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局势,他只淡然说到“你明白,我对这些事不很清楚,一批人来了,一批人又走了,事变接连发生。而我呢,却始终呆在星星底下。”想必老头子对朗德纳克的恩将仇报还是耿耿于怀,再见之际会有有趣的故事发生的吧。但是雨果将朗德纳克残忍暴戾的屠夫形象转变成了不顾个人安危与未竟事业,拯救三个小孩于大火之中的英雄形象,这种骤然间的良心发现总有点一厢情愿和理想化。而郭万在朗德纳克身上看到了仁爱精神,以至于全然不计朗德纳克的战争罪过转而违抗西穆尔丹的命令,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放走朗德纳克,就更让人匪夷所思。同样是献身,《双城记》里的西德尼·卡顿至少还有报答爱情这一动机,郭万则纯粹献祭于雨果“在革命的绝对真理之上,存在着人道的绝对真理”这一精神主张了。至于西穆尔丹紧接着的自杀已经无足轻重了。
雨果说,“历史有历史的真实性,传奇有传奇的真实性。传奇的真实是通过虚构反映现实。不过历史和传奇都有相同的目标:通过一时存在的人来描写永恒的人。要完全了解旺代只有靠传奇来补充历史;全面了解得靠历史,具体细节得靠传奇。”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时,在法国,为旺代叛乱者辩护的声音特别响亮,法国大革命这个话题还将继续争论下去。
也许郭万就是传奇,那么就成全郭万的死吧。
九三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史诗一般的恢宏,这场战役的领头人们,都为了“事业”和“正义”,献出了生命。他们或骁勇、理智、口若悬河。自认为理想远大,自觉有艰巨而伟大的任务要完成。
他们有时可以让神站出来替自己保命,使虔诚的百姓跪在自己面前忏悔,可以让士兵站出来奔波,挥砍挡箭。
无所不能的战士因为信仰赴汤蹈火,无所不知的教士因为信仰不屑慈悲与怜悯,将杀戮奉为正义与公平的祭品。
足够巨大的信仰是这世间的麻药,微小的怀疑是个体灭亡的前兆。如雨果所说,这可恶的自然和宇宙,从未曾因为我们的迷惑与求索,改变分毫的静默和无情。
九三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原谅我孤陋寡闻,雨果这么重要的,生命里最后一部著作,n我还是通过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才得知??n是不是“反革命”的思想太浓重了?所以很久都不向普罗大众推荐?还是的确我这井底之蛙,视野有限?n话说回来,这书的确颠覆了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认识,当然,不是那种一味抹黑,而是更加客观的视角去回顾历史。也不愧是雨果大文豪,特别是书中长篇的国民议会的名单里,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众生形象,直追《雅典学院》的画作了。故事浓缩在在1793年,1874年出版,主线条并不负责,情节不算那种精巧离奇,读来却欲罢不能。林达因为也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内部革命,所以带着这本书的记忆重访巴黎,在已经磨破皮的历史遗迹中,n一一对照,仿佛重新经历了1793年,而又庆幸醒来不再是1793.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