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与和平(套装上下册)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23 00:09:30) 读后感 -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本书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2002年被评为“百部世界伟大小说”。
战争与和平(套装上下册)读后感300字 第(1)篇
《战争与和平》不只是一本皇皇巨著。它还是一本奇书。
将它单纯当作小说来读的人往往会觉得书中(尤其是后半部分)长篇的议论完全是画蛇添足。然而,从作者的声明来看,小说的主体本身才是议论的长长注脚。用今天的术语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观念先行的作品。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被先行的观念缚住手脚,而是在故事自身的展开中体现出了他对人性深刻精微的理解。他的观点本身并算不上一流,甚至漏洞百出,但最终完成的小说的主体却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经典。
我们从议论开始。托尔斯泰抒发了自己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以及对1812年俄法战争前因后果的见解,其核心观点在于,类似于1812年战争这样的大规模历史事件无法用少数几个人物的意志来解释;相反,历史的动因必须到参与历史的广大群众中去寻求。王侯将相的成败无关他们的才能,而只在于他们是否顺应了民众中无法把捉的潜流。托尔斯泰在“尾声”中对这一观点所作的理性论证,虽偶有闪光之处,但总体上基于一种与物理科学的拙劣类比,在机械决定论面前几乎将自由贬为幻象。
然而,恰恰是这种“幻象”,成为了《战争与和平》大书特书的主题;每一个人物,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到最不起眼的马夫,都随身携带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由、决定、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换言之,最令人珍视的,并非历史的终极(因为在托尔斯泰看来,它早已被上帝决定了),而恰在于人们浑浑噩噩地走向这一终极途中的那些过渡性的环节。只有从后者之中,才产生了书中那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和人生遭际。虽然这些故事的涓涓细流终究要汇入历史的大河,蕴藏在每一条溪流之中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美却无法在大河的滚滚波涛中追回。安德烈公爵听见娜塔莎在楼上的房间唱歌的那个夜晚,注定消失在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述中。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恰恰是反历史的:它要见证每一个个体的喜怒哀乐,在它们隐没于历史的苍茫天幕之前用文字的形式永恒地定格它们。
要评论一部近百万字的巨著,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我选取了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来点评。人是事件的中心,经历与性格各异的人在原本均匀、中性的历史时间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波澜,这些波澜扩散、相遇、共鸣复又消失。托尔斯泰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他一方面如上帝般给书中每一个角色以生动丰满的描绘,没有谁仅仅是故事的布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困惑和苦恼,也有自己的局限,托尔斯泰并不刻意美化任何人。另一方面,他又并不止于如画家一般细密地描绘人物,他还每每透过这些人物的眼睛,揭示比他们更加深广的存在、更加伟大的精神。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希腊诸神的那种神性:既有属于个体的种种欲望、冲动和偏狭,又从根基处超越这一切,沐浴在永恒的光芒中。
我们从全书最脍炙人口的人物娜塔莎说起。在托尔斯泰笔下,娜塔莎仿佛一个精灵,她为整本书带来了青春洋溢、灿烂明快的格调;但与此同时,她又不属于书中所展现的广大世界。娜塔莎往往以一种半抽离的姿态欣赏着这个世界,她的美的显现往往伴随着时间的凝固。
娜塔莎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因为她展现了19世纪文学对女性美的想象的一种原型。《战争与和平》的世界,要么是男性化的,由军事、策略、抱负、权术组织起来;要么是贵妇化的,体现为社交场上虚浮的花样和涌动的暗流。娜塔莎与两者都格格不入。她是完美意义上的“它者”,不仅吸引目光、享受注视,而且不至于被这种有物化危险的注视引向虚荣(海伦是这方面的典型)。娜塔莎的自由和自信,虽然并不完全来自内心的坚定,却能够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一路成长。这种纯洁与神秘的结合,只可能存在于文学想象中,在现实的、基于家庭制度的伦理关系下只会迅速瓦解。她生命中出现过的男性(鲍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公爵、阿纳托利),除了皮埃尔之外,都不曾改变她的本质;他们也许曾在她的心中惊起波澜,但却不可能给她施加任何使之适应婚姻生活的变化。
与此相应的是娜塔莎的不善言辞。对她而言,语言代表着社会的普遍秩序,她宁愿用艺术化的直觉和情感流露来代替语言的交流。她关注的不是事实和规范,而是世界在每一瞬间所展现出的特殊的、如画的一面。她掠过不变的本质,却沉醉于现象的千变万化。我们知道,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很大程度上是画的艺术,是在对一系列共时场景的捕捉中生动还原世界和人显现出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娜塔莎既是画家托尔斯泰的一种化身,又是他的画布:娜塔莎的人格本身就如同一种无内容的、开放透明的媒介,引诱表达却不亲自表达。
但也是这样的一个娜塔莎,在与皮埃尔婚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人想起托尔斯泰的夫人索菲亚(我们马上就会谈到皮埃尔与托尔斯泰本人的相似性)。整部《战争与和平》是对娜塔莎这个青春化身的漫长献祭。她在家庭生活中的平凡化对托尔斯泰而言既有悲剧性也有必然性。托尔斯泰在尾声中极力将这段婚姻理想化,但这并非因为他全心全意赞许这种模式,而是因为他自己恰恰生活在这种模式,又无法清晰地表达对它潜在而难以名状的怀疑。以娜塔莎的名义,托尔斯泰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美才能不去对抗时间和社会,而是与之和解?
安德烈公爵是另一个无法和解的典型。他是一个心有无限、向往无限的人,但在早年的生活中,他要么因为在追求无限的道路上不得要领而苦闷(例如囿于与丽莎的婚姻),要么以错误的方式(参战、经营农庄、进入社交圈)追求而受挫。在他的一生中,发生过三次撼动他的存在根基的事件:丽莎的死、与娜塔莎的相爱、在战时医院病房里与正在截肢的阿纳托利(娜塔莎的引诱者)不期而遇。第一次事件将他扯离有限的生活,使他一头扎进战争所蕴含的未知性中。第二次事件创造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他发现所谓的无限恰恰在于看似极为有限的事物(“肉体感受的激情”)之中,在于投入其中又不为其所局限,在于通过激情而又超越激情。娜塔莎与阿纳托利的私奔终结了这个阶段,但在第三次事件中,战争、截肢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恐惧猛烈地洗刷了他对阿纳托利(以及连带着对娜塔莎)的仇恨,使他走向了宽恕。但这种宽恕同时也是对他在尘世的根基的最终放弃,此后他逐渐成了一团气,在肉体的死亡之前就经历了精神的死亡。
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是天神之间的爱情,揉不进尘世的沙子。如果说全书最打动人的段落是安德烈爱上娜塔莎的一段,那么最令人唏嘘的段落则是他听闻娜塔莎私奔而拒绝原谅的一段。他无法原谅,并不是因为无法超脱社会有关名誉等等的陈规(安德烈从未生活在陈规之中),而恰恰是因为原谅行为的实现要求他以一种老掉牙的方式去找娜塔莎,正是这一点使他难以接受。如果说娜塔莎的悲剧在于她在世界之外,安德烈的悲剧则在于他在世界之上。将他引向无限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于此世的幸福充其量只能是他一生中的一段插曲。
这部小说终究关乎的是“不属于世界的人”,皮埃尔是第三个例子。不同于娜塔莎和安德烈的轻盈,皮埃尔滞重、迟钝,总是比世界慢半拍。他的心中总是充斥着漫无边际的空想,从加入共济会,到笃信数秘主义而认为自己是终结拿破仑的人,再到被俘后被虔信的农奴卡塔拉耶夫感染。这些信仰有时十分极端,但到了要付诸行动的时候,皮埃尔善良懦弱的本性又总会阻止他。于是得不到实现的空想不断地自我繁殖,像极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所表达的历史思想的发展。从人格上说,托尔斯泰和皮埃尔一样懦弱、笨拙、耽于幻想;他的信仰和人道主义是在优渥环境下的理论,与灰头土脸的现实无涉。
最后,让我们回到书的标题,探讨战争与和平在《战争与和平》中意味着什么。安德烈与皮埃尔在全书开篇不久处的一段对话很有代表性:人们参与战争,往往不是为了追求荣誉或地位,更不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仅仅是因为和平的生活变得过于无聊、无法忍受。战争是人类群体周期性的自我机械化和自我毁灭;悖谬的是,似乎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社会的有机体才能维持活力,免于沉入和平所意味着的过度组织。这是第一点。
第二,现实的战争体验完全不同于骑士文学式的想象。冲锋上阵、取得荣誉,这都是非常罕有的事情。更多的时候,军人只是在漫无目的地移动、挨饿受冻、等待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战斗。命令一个接着一个,毫无逻辑可言。许多“战友”人格可鄙,不值得尊敬。再者,枪炮无眼,负伤与牺牲都是纯粹随机的事件。这样的一个世界,完全不可理解,也正因为此而格外恐怖。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战争的世界并非取代了和平的世界,而是与之共存。战争撕裂世界,使得一切美好的存在无人问津;但它并不彻底取消这些存在。战争的世界未必炮火连天,也有可能鸟语花香——只不过死亡随时可能夺走这一切。正是这种美好与残酷的比肩站立使战争显得如此荒谬。当尼古拉倒在战场上,他看见的是“那高而远的永恒的天空”,这片天空不同于那饱受战火折磨的大地,它一如往常般平静,它蕴含着尘世的一切“伟大”者都无法参透的秘密。
总的来说,《战争与和平》对战争的描写之所以无出其右,主要是因为托尔斯泰破除了以王侯将相为中心的虚假叙事。这些陈词滥调往往在战争之后被制造出来,以抹平真正的战争体验中那些过于恐怖和荒谬的深渊。人们出于自我疗愈的目的,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官方版本的叙事。小说的任务,恰在于追寻未被这种事后加工所扭曲的个体体验。只有在对所有那些细节的铭记中,人们才有希望对抗战争的创伤所带来的对战争的遗忘,也才有希望避免重蹈战争的覆辙。
历史地看,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注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没有拿破仑源于大革命的罗马式世界主义,俄罗斯文化就不会承受“西方”如此强烈的冲击,也就不会以辉煌灿烂的、关注内心和灵魂的文学作品作出回应。而如果历史沿着民族国家战争的斜坡一路往下,20世纪的人们便再也无法以托尔斯泰那种明快灿烂的调子去看待战争了。即便从作家本人的创作历程来看,《战争与和平》也是一次独一无二、“元气淋漓”的尝试;成熟的托尔斯泰会继续发展有关家庭(《安娜·卡列尼娜》)、信仰(《复活》)和死亡(《哈吉·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的主题,也会进一步打磨写作技巧,但如此恢弘广大却又温情脉脉、体察入微的历史画卷不会再有了。
战争与和平(套装上下册)读后感300字 第(2)篇
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人性的了解和洞察,加上他细腻的感情和对世人爱,与其说是评论这本书,不如说是通过这部作品探讨托尔斯泰这个人,托尔斯泰的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与其说他在写小说,不如说他在通过小说表述自己,通过小说表达自己的思想,心路历程。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里都有以他为蓝本的人物,这本也不例外。书里没有完人,只有皮埃尔有一段入圣的表现,有点类似佛教的开悟,后来也回归正常,不知道托尔斯泰对佛教了解多少,他的好多疑惑和追求,都跟佛教很接近n他意识到人类的渺小,崇拜上帝,“若是没有上帝的旨意,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来”,皮埃尔刚开场是为拿破仑辩护的,后面却想要留在莫斯科刺杀拿破仑,作者的历史观跟马克思又有点接近,认为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塑造人,而不是人塑造历史。但是基于他这个时期还信奉上帝,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还有历史潮流什么事?n关于拿破仑,一直不知怎么样看他,了解越多,越发现欧洲人对他的复杂感情。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中期作品,由此可见他的一些晚年思想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nps:这本书前半部分的评论,是我看过微信读书里评论质量和素质最高的了,跟着这些人读,阅读体验大大提升。pps:通过这本书发现,很多人(包括我)看书时候会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来评判书中人物行为,这样会跟现实出入很大,不利于阅读。想到啥写啥,很乱,见谅
战争与和平(套装上下册)读后感300字 第(3)篇
终于看完了,感觉模模糊糊的,似懂非懂的,不过可以确认有收获!
通过几个主人翁,也是几个俄罗斯贵族大家族,在俄法战前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略显呆板的生活、交际和相互利用。再到战时,平静美好生活被打破,恋人被迫分离,亲人战死在战场,国土被蹂躏,各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面对悲惨的现状,他们内心的思考,人生的转变。以及劫后余生的人们,又是如何反思这段经历,如何去更好的生活!整本书气势恢宏,相比于反应美国南北战争的《飘》,同样也是跨度十几年,同样也是偏向于贵族生活被从外面打破,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但感觉更加厚重,有局部特写,也有冷眼旁观,像小说,更像历史话剧!相比于雨果的《悲惨世界》,写作风格有几分相似,多了一份关于哲学的思考,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拷问!
虽然描写的是两百多年前的事,感觉对我们每个人依然大有益处,恋人学会如何解决爱情上的烦恼,军人学会如何辩证的运筹帷幄,官员如何的闪转腾挪,父母如何的教育子女,商人如何的做大做强,等等!
最大的闪光之处在于,对几个性格各异、出生各异的青年,如何从懵懂到迷失,从迷失到出发,从出发到困惑,从困惑到逃避,从逃避到直面,从直面到强大,我们人生的百科全书,充满了人生哲学,很强大的一本书,要再看一遍!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