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读后感(3)篇
(2019-01-12 17:44:00) 读后感 -
作者:卡尔·诺顿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多人因为缺乏套路而苦恼。然而,比缺乏套路更糟糕的是迷信套路。很多人发现某种方法有效,就一窝蜂去模仿,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隐性逻辑》是一本帮你搞懂各种套路背后逻辑的书。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大脑通常采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本,并且很可能掉入思维陷阱之中。只有了解自己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并正确运用思维工具,才能正确和有效率地进行思考。本书涵盖了大量更优思维的例子和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正确思考,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读后感 第(1)篇
2019-3-8
书名:《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作者:卡尔.诺顿
耗时:1h40mi
心得:
①有点迎合大众焦虑情况的效用书,但可以作为思考相关的逻辑书选读一些现象。
②内容事列短小,有些有案列不为所用,结论很直白。但前几章,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可以概括为倡导理性思考——应对思考中很多误区:思维定势、沉没成本效应、可启发性思维陷进、生活常见的惯性思考。
其中谈思维定势[凭借经验、直觉~常见判断],书中指出一些方法,但有些需要灵活运用。
个人选取一些几点,作为积累。
1⃣不要过快下结论
to do[①]解决办法:不要过快地下结论
(1)考虑所有初始因素
(2)不要盲从成功经验
(3)注意自己的情绪
(4)训练工作记忆
亚伯拉罕·林肯说过:“你能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人,也能欺骗有些人一辈子,但你做不到永远欺骗所有人。”当你提出“如果……就……”的假设时,大脑就会忽视一些重要信息。因此,注意你的措辞,弄清楚“所有”“每个人”“没有人”“从未”“总是”这些概括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你的朋友们是不是大都和你三观一致呢?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人们都会有些偏向与自己类似的人交往。这种情况的一个极端案例是:对一些病症,相对于正规的治疗方法,人们更愿意相信所谓的偏方。人们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
一旦大脑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它会将这个观点视为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的人更省劲儿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呢?因为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更轻松、更省劲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
[②]tips:信息结构化的六个步骤:
①预览(浏览信息);
②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③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④思考(思考、举例);
⑤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⑥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避免或者减少这样的现象: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将这个部分视为世界的全部,而且坚信不疑。
A 解决方法:练习,练习,再练习
解决方法:做好预算和收集相反论据
应用了“数字的锚”,[不自觉想起《算法之美》可以参考这本书中关于锚,组合运用]
(2)*收集相反证据+反其道而行之
其中关于锚定效应”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追求目标时,可以利用锚定效应,尽量设立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会提供双保险:或者,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或者,即使只达到了最低标准,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结果。从逻辑上来说,将目标设立得越高,锚定效应就越好。需要注意的是,设定的目标不要超过合理范围,这样锚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比那些不熟悉事物对我们的影响更大。通常,我们做判断的依据多半是建立在现有的、可用的信息基础之上,大脑常常利用了已知信息,却忽视了未知信息可能也很重要。这一现象就叫“可用启发学”。——可用启发学可以逆向思维运用与开发。
3⃣关于选择,所产生的情绪及耗用能量。我们能怎么办呢?
TODo:精神三级跳”:
(1)理性分析
选择过程中适当作精调,
提前排除过多的选择。”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标准”,排除那些不重要的选择。
(2)推迟做决定
[装死行为:换种状态。]——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的决定也不会好。一个决定越是复杂,就越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收集信息。人们常在做惯性行为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想法。这些行为可以是散步、慢跑、骑行或洗澡。
(3)跟着感觉走
如果你的感觉很好,就确定下来吧。无意识的经验应该和有意识的思想成为一个整体,即腹部和头部相互协调
4⃣沉没成本效应:
#已经为一件事投入了过多的时间、精力或者金钱”作为理由,继续去做一件不合时宜的事。#
解决方法:李克特量表[类似计划的四象限]如下图
本书推荐給对思维习惯感兴趣的人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读后感 第(2)篇
#每天翻本书#的第2本
今日翻:《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作者:卡尔诺顿
一行字:大脑的目标不是认识改变世界,而是尽可能的在世界中生活
读书感悟:整体来说不失为一本思维模式和思考陷阱认知的启蒙书,如果从来没接触过逻辑思考相关的书可以看看,比较简单易懂,如果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跳着看看案例加深理解一下,思维套路。。比较深的几点感悟如下:
1、比缺乏套路更糟糕的是迷信套路
2、做事要注意先照顾对方的情绪,才能有好的效果
3、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思考呢?
A 解决办法:不要过快地下结论
(1)考虑所有初始因素。只有所有的前提都是正确的,推理才能是正确的。
(2)不要盲从成功经验。要注意,只有调查研究才是硬道理。宝贵经验有必要有限制地使用
(3)注意自己的情绪。
(4)训练工作记忆
4.我们总是习惯于给人贴标签,要改善贴标签的行为,需有意识的思考和观察,分析具体情况,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
5、人们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错都在别人身上
6.如果一件事情很长时间没发生,我们会相信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更大,这叫做蒙特卡罗效应
7、发呆凝视更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产生更多正确的答案
8、大脑一般不喜欢创新和改变,所以想要创新时尝试下类比思考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读后感 第(3)篇
逻辑思考是智慧的象征,生活中由于大脑的构造,人往往更倾向于固有的或者感性的解决办法。但是逻辑思考并不是天生注定的,可以经过后期的训练强化做到。首先你需要往大脑中储备知识,这也是看书的价值所在,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把它们系统化,这样在需要的时候才能有序的把它们提取出来。遇到问题,首先要思考问题本身,把问题本身的矛盾梳理清楚,如果对于问题本身就看错了那后面的方法以及解决过程自然是无用的,这也是很多时候面对困难无从下手解决不了的原因。找到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矛盾之后就能够看清楚问题为什么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事情出现问题是哪里缺了东西,这个时候再去有针对性的寻找和创造条件。另外,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做出多种解决方案备选,这样问题能够被解决的几率基本就能达到百分百了。但是,现实中真正能够遇到问题还需要一个特质,就是心态,不能慌张,保持镇定,有情绪之后冷静几分钟,不行就半小时,不再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系统思维以及逻辑思考这些能力,是需要强化训练的,否则学到了方法却学不到方法论依然只能依葫芦画瓢,达不到自己真正的目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