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读后感1500字(3)篇

(2019-05-23 23:11:18) 读后感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作者:戴维·埃德蒙兹

一辆的火车正在向五个被绑在铁轨上的人飞驰而去。除非它可以停下来,否则那五个人必死无疑。这时,你正站在天桥上向下望,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就要发生的悲剧。站在你身边的是一个陌生的胖子,你可以选择将他推下桥,他会掉在铁轨上。虽然他会因此而死,但是他胖胖的身体将阻挡住前行的火车,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生命。那么,你会选择杀死那个胖子吗?这个问题看上去有些古怪,它是一个哲学谜题的经典变体,被称为电车难题。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哲学家与社会学家透过这个问题的思辩来探讨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诸如堕胎、战争、牺牲少数成全多数的各种议题。最近,它更进一步吸引了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思想者们的目光。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了读者哲学家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这个哲学谜题抗争,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对与错的知识。作者讨论了: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做为利益衡量之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最正确的答案吗?作者在书末写到他不会选择将胖子推下桥,但他问读者“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在线阅读地址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2014年出版。副标题:一个关于对错的哲学谜题

显然,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搞不清这道哲学题的对错选择。

现实中总是有些让人难以下定选择的难题,关于人命、道德、对错,而它常常让你很难在情景的一瞬间做出自认为对的选择,即使跳脱当时当刻,给一个充足的思考空间,比如读一本书的时间,而我依然找不到答案。这本书前边读到我很是困惑,关于这个那题做这么多的场景演绎和选择的推理与拷问,我依然没办法在书中看到明确的答案,那么这本书读下去的意义在哪里呢?为了支撑自己读完它,还可以去豆瓣看了本书的评分和书评,在一片好评声中,继续回来读它。最后,算是读完了,读到后边,也算是开了些脑洞。以此梳理。

 

一、功利主义关于少数服从多数不可取。

人生而平等,不能随便牺牲无辜,不然每一个无辜的我们将陷入社会信任危机之中。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以拯救另外5个人吗?他们都是无辜的。这就是本书围绕和探讨的“电车难题”。延伸有“如果医生们可以用谋杀一个有着稀有血型的人的方法来拯救五个垂死的病人,要杀吗?”“我可能会看见一家两口站在一个屋顶上等待救援,与此同时可能还有另外一家六口等在另一个屋顶上,我必须选择救谁。”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菲利帕•富特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功利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对于如上的选择是简单粗暴“牺牲少数,保护多数”。假设所有生命都等价,那么杀死一个人,不论是否故意,都比要五个人死更可取。数字才是关键。死亡是否故意无关紧要,死亡是因作为还是因不作为而产生也无关紧要。胖子应该被推下去。他给胖子问题提出的迅速而明确的答案,在多数哲学家看来,是致命的错误,而不是优点。如果将这样的道德观放大在整个社会体系甚至是社会法律体系中是危险的。为了五个人,法官需要陷害一个无辜的人,如果我们认为法官愿意为了他们认为的更高价值的事物而不理会无辜或者有罪的区别,那么我们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信任将不复存在。为了获得安全的感觉,我们要求国家机器前后一致,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而制造例外。我们甚至不希望法官考虑陷害无辜这一选择,因为仅仅是考虑这一选择的行为都已经有损于司法体系的公正。

 

二、自由意志、理性不存在,感性才起作用,生物干扰将可以影响人的道德价值。

在选择电车难题的选择上,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排序,或者其他某个轻微的变化都影响着人的主观选择和道德判断。原来我们对于道德的选择常常是悬在一线之间,轻易就能受到影响。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假设。电车问题可能揭示了人们的道德是先天的,它可能是受经验、生理、情绪等影响,而非我们认为的基于价值观做出的理性选择。

唯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直觉。尽管我们喜欢自我欺骗,认为我们根据充足的信息、缜密的思索就能自由做出决定,但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理性在无意识的影响面前经常靠边站。这一点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用峰终值于体验自我做了比较生动的解释。叙事自我是感性的,而它常常影响着选择。

我们对大脑功能的新发现越多,我们就越能解释和预测行为,自由意志的运作空间也就越来越小。跟《未来简史》提到的观点接近。事实上,自由意志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那样在影响着我们的抉择,其中隐含着其他生物上的干扰因素,借着自由意志操控我们的选择。人类的典型伦理观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平衡。人类自己可以开始摆布大脑来改变我们的道德观,并因此改变我们在电车事例中的判断。也许很快就会有药物被研发出来让我们削弱这方面的记忆。但是可能还有影响我们处理电车问题更为直接的方式——一片药,但这药的作用不是钝化创伤,而是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情绪,意识。

 

三、其他脑洞点:

· 什么时候一个信念就为真?(1)我相信它,(2)它是真的,(3)我有充分理由相信它是真的。

·这本书最激进的观点是,只有当不平等是出于保护最弱势的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被允许。

平等就是对弱势群体更多的倾泻。实际上它是行动上的不平等,而求结果上的平等。

· 生物药物的干扰,将可以改变一个人花心的本性。抗利尿激素吸收程度的差异与每个人对婚姻的忠贞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一程度由不忠和离婚的级别来衡量。想象某一天我们会要求伴侣进行激素测试,或者在更远的将来,甚至使用基因疗法来促进性忠贞,这并非无稽之谈。

 

收尾:

“站在天桥上的胖子这个奇怪情景肯定是问题的关键。我是不会杀死胖子的。你呢?”

我没有确定答案。还有5个人,怎么办?那不是我的道义和责任吗,就如我没有杀死胖子的理由和权利一样。借用本书的一个观点回答:“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这道题的选择上,认为自己的首要责任不是将幸福最大化;认为行为应受到制约,例如禁止伤害无辜的人。”这是我关于这道选题在本书中读到的认为合适的答案。

 

那么读这本书有意义吗?基本上读完就忘记了,估计小小的触动在于“偶尔可以读点哲学书,让自己的复杂的逻辑中打消自傲,或者是慢慢去堆积属于自己对世界的观点。

“你站在被告席上,被指控杀了一个胖子。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

“我有罪,大人。但为了减轻罪责,我想说我的选择、我的行为都是由我的大脑决定的,而不是我。”

“你的大脑什么也决定不了。决定者是你。我宣判你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并要苦读十年哲学。”

     以上~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曾经有思考过电车难题,但没想到的是从这一个问题还能衍生出了这么多的变化,竟然还形成了“电车学”这么一门奇怪的学科。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答案,而且争论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能得到一致认可的答案。在我看来,关乎这一问题,重要的不是“我”或者“你”的答案,而是“我们”的答案。

毫无意义,电车难题是更关乎于道德的问题。而道德只有在群体中才会存在,才有意义,在个体中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该关注某个个体的答案,而应关注群体的答案。

在不同群体中,持两种态度的人的比重或许会不同,但几乎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从心底认同同一意见。而且,我们也无法百分百肯定某一个体会持何种意见,也无法百分百肯定持某种意见的人在真正遇到这类事情是是否会言行一致地行动。每个个体的意见和行为似乎都是一个概率事件,而从整体角度看来,就是混沌。

不论我们所持的是何种意见,当所有人的意见都相同并言行一致时,都会形成巨大的漏洞为人利用,从而使我们中的某些个体所持意见发生改变,形成不同意见。所以说,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短暂的。而混沌则是长存与永恒的。

唯有混沌,能够让这个世界平衡;

唯有混沌,能完善这个世界的规则;

唯有混沌,能让这个世界充满可能性;

唯有混沌,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必去关注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无论我们有还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我们想还是不想和他人交流,无论我们希望还是不希望努力说服他人,只要按照我们所希望的去想、去行动就可以了。

在我看来,这才是这个不可能存在一致答案的电车难题的唯一可能的一致答案。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应该是《苏菲的世界》,虽然以故事展开,但是读起来依然吃力,让我觉得哲学很无趣。而《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让我很感兴趣,哲学读起来很烧脑,这本书比我平时多花了1小时的时间阅读。


如果你在天桥上,看到一辆电车正驶向被绑在轨道上的5个人,而你旁边有个胖子,只要把他推下去,他的身体足以阻挡电车,但是胖子会死,同时,被绑在轨道上的5个人会获救。你会把胖子推下去吗?


从这一个电车问题,到后来引申的岔道问题、环形轨道……电车学已经成为哲学一个重要的分支,他不仅仅涉及道德、伦理问题,还引入了神经学,经济学……我有点期待接下来的发展了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作为一本有趣的哲学书,都值得一读,至少可以让你在看待任何一个问题时,都有不由自主深入思考的冲动。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