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逝水年华读后感500字(3)篇
(2019-02-06 07:54:03) 读后感 -
作者:阿兰·德波顿
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但在德波顿的这本结合了文学传记和实用、励志手册的书里,作者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为根基,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娓娓道出《追忆》的真正妙处,描绘出普鲁斯特真实而又生动的精神肖像;同时他又把圣典拉到人间,从巨著和大师身上寻觅到改变我们每个普通人谷世人生的妙招法门,指点我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的真谛、学会调整人生的轻生缓急。
拥抱逝水年华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说起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人们就会想到《追忆似水年华》,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却最乏人问津的文学经典。
有的书翻开时拳拳之心,读下去却需要勇气。据说,《追忆逝水年华》出现在许多家庭的书架上,豪华地站成一排,但真正能读完的人却很少。
每本好书都有自己的命运,一是世界上真的有读懂它们的人,二是读懂它们的人恰好有时间阅读。普鲁斯特的弟弟就调侃道:“要想读《追忆逝水年华》,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来那么多时间?”
说读此书要有勇气,因为不仅要挑战那旁逸斜出,离题万里的意识流手法,还要从那些盘曲缠绕,繁缛冗长,东弯西拐的句子中绕出来,更可能是到了最后也读不完这部长得没边儿的七卷洪文。身为普通读者,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搜搜看看蜻蜓点水,然后更加心生敬畏。
此时,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带着《拥抱逝水年华》来了。
阿兰•德波顿不仅对普鲁斯特的巨著烂熟于心,还谙晓普氏的性情脾气、诸多怪癖,甚至了然他的种种生平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宛若是普鲁斯特同时代的密友。《拥抱》一书里大量引用了《追忆》中的精彩片段,掰开了揉碎了,对普鲁斯特的创作风格,写作手法,笔下的人物、情节、场景加以分析和品评。
既然未敢读《追忆逝水年华》,那不如跟随吸纳了其精义的阿兰•德波顿去认识一下 在人间的普鲁斯特,获得对《追忆》的点滴感悟。
马塞尔•普鲁斯特生于富裕之家,父亲是闻名而受人尊敬的普鲁斯特医生(普氏的家庭成员也个个独树一帜)。
马塞尔年轻时是个风趣、优雅、慷慨的社交人物,昼伏夜出,阔绰纨绔,声色犬马。而人生的最后十四年里,却终日缠绵床榻,坐拥哮喘、伤风、失眠、便秘、怕寒、怕吵等各种疾病,精神和肉体不堪其苦。即使晚年享有盛名,却已病入膏肓。
这样的一位人物,凭什么以七卷鸿幅巨制来探究人们何以会将光阴虚掷、生命空耗,又何以告诫人们要停止生活的浪费,去领略生活的美妙?
或许,他的资格正是从痛苦中来。要不是痛苦如此巨大而持续不断,普鲁斯特是否会不可避免地总走向平庸、懒惰、蹉跎年华的生活?
正是身当痛苦,才会去寻究痛苦自何而来,探测痛苦之程度,才能平静地面对痛苦,从中酿出人生的智慧。
十四年,盘踞在一张狭窄的床上,身上覆一堆薄薄的毛毯,就着床边一盏微暗的灯,写就他那部长得令人称奇的绵延不断的小说。
阿兰•德波顿的《拥抱逝水年华》,直译名为普鲁斯特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但阿兰笔下的普鲁斯顿,绝不是个励志人物,他不像有些天才,用傲视一切的英雄主义突破自身的弱点;他的文学和生活之间跨越着巨大的鸿沟。普鲁斯特却说:美的书都是用一种外语写成。在每个词下面,我们每个人都加上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是一种曲解。但是,在美的书中,人们作出的所有曲解都是美的。
如果仅仅从书名,就单纯地把《追忆逝水年华》解读为一部感叹韶华易逝的感伤回忆,那就错了。如阿兰所说:《追忆逝水年华》的一切皆指向生活,指向对生活的体验。
阿兰把《追忆》看作是一部人生之书,把普氏的生活智慧,在《拥抱》中演绎出一套如人生手册般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态度。他以普鲁斯特解读《追忆逝水年华》,人书互证,以其生活为参照,教我们如何抓住现在、感受生活,如何传情达意、赢得友谊、如何心胸豁达,直面痛苦。
关于痛苦,普鲁斯特是久病成医的高手,深谙化痛苦为思想之道:痛苦通向了种种可能性,激发起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去探究人生的奥秘。一个人经历的痛苦越深,则他从此经历中获得的思想越丰富深刻;当痛苦转化为思想的那一刻,痛苦加于我们的影响即随之减轻。”
痛苦有时是贴良药,从痛苦中亦学到怜悯。不幸也能对人有益,生命的价值,可能就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关于生活,普鲁斯特又有何话要说?他究竟想追求什么?甚至不惜放弃奢华,远离朋友,牺牲健康。
我想,他是在追求一种永恒的瞬间,一种仿佛已经失去却依然存在,并准备重现的瞬间;就如同我们每天清晨从漂浮的梦境中醒来,又找到了自己的正身,因为我们从未失去过它。普鲁斯特精心刻画生活中易逝的瞬间,化其为美妙、久远的存在,最终,在记忆里复活。
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要意是告诉我们:凡事慢慢来,惟有放慢节奏,才能品味细节的美好,才可领略生活的妙处,惟有领略到生活的妙处,才是对现在的真实占有,才是在庸碌生活中寻找意义最有效的方式,生命才不致沦为无谓的浪费。
英国六人喜剧团蒙提•派森有一集作品叫作《全英格兰普鲁斯特摘要大赛》,要求参赛者在十五秒之内讲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大意,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游戏其实暗示了人们活出的,往往只是一个生活的梗概,而非生活的全过程和全部细节。
慢下来的好处是,当我们玩味事情的过程时,这个世界会变得更有意思;当放慢了脚步,多一点体察,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同情心。
这或许就是普鲁斯特缘何不惜远兜远转大费周章,甚至超越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去细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枝末节,并把它们描述得兴味盎然,将生活转化为回忆的宝藏,让人相信逝去的时光并未远去。
逝去年华的追忆无须与真实记忆如一。
阿兰•德波顿写活了普鲁斯特,把他从云端拉回到凡俗世间。怯懦、矫情、自我,常人的弱点他几乎都有;失意、孤独、病痛,常人的不幸他亦一一经历。他对人性人心的深刻洞察,字里行间蕴藏哲学思想的笔触,内心世界又该是怎样的细腻敏感?普鲁斯特曾在一份问卷调查中,回答关于你最想生活在哪里时说:“住在愿望可以神奇实现的地方,在那儿人人皆有柔情”。
《追忆逝水年华》的伟大之处也许不是人人都能领悟,但它所传递的生活的态度和智慧,应该并不难捕捉。
读完《拥抱逝水年华》,是否产生了去读一读《追忆逝水年华》的企图?
读《追忆似水年华》最好的办法,也许就像毛姆说的那样:跳过不喜欢的章节,它还是很有趣的。
读普鲁斯特的书,是否也需要一种同样的生活态度?慢慢的,细细的......
人生如梦亦如歌,就如那似水的年华般稍纵即逝。
我们记忆最精华的部分保存在我们的外在世界,在雨日潮湿的空气里、在幽闭空间的气味里、在刚生起火的壁炉的芬芳里,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地方,只要我们的理智视为无用而加以摒弃的事物又重新被发现的话。那是过去岁月最后的保留地,是它的精粹,在我们的眼泪流干以后,又让我们重新潸然泪下——马塞尔•普鲁斯特
2018.11.04
注:
《追忆逝水年华》
法文: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英文:In Search of Lost Time/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拥抱逝水年华》
英文书名: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拥抱逝水年华读后感500字 第(2)篇
没看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好像很长,适合的时间再看。但是看了阿兰德波顿的这本《拥抱逝水年华》,也对“普鲁普鲁”有一些了解了。遇到阿兰德波顿,实属意外。去年看恋爱韩综的时候,节目里一个首尔大学生很喜欢看书,向英珠姐姐推荐了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融在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里。看完感觉还不错,又读了他的《旅行的艺术》(好像是这个名字),觉得夹叙夹议写的很好,实在佩服。有的地方很注重细节描写,也不会让人感到厌烦。今天读他的这本书《拥抱逝水年华》,终于算模模糊糊明白了阿兰德波顿吸引我的一个点,即他的警惕(善于思考)。他好似没有写过小说诗歌之类文体,皆是随笔。将对人生、爱情、阅读等等话题的感悟以随笔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他读很多书,也思考很多,形成自己的评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他是如此独立的一个个体,个性如此鲜明。这本书值得阅读。最后一章的主题是“弃之不顾”,讲了阅读的益处和局限性。最后说到这么一段话“把读书当作修行,则未免将其看得过重,阅读本不过是一种刺激。它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道门槛,能将我们导入精神的世界,却远非精神生活的全部。”
拥抱逝水年华读后感500字 第(3)篇
我们内心深处有某些我们自己不得其门而入的角落,阅读则提供了打开心灵门扉的神奇钥匙,即此而论,阅读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令人赞叹。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它的功用不是将我们内心的生活激活,而是干脆取而代之,如果真理对我们不再是一个惟有通过自己心智的努力趋赴的理想,而只是些物质性的、存在于书页之间的东西,如同别人已停停当当酿好的蜜,我们只需举手之劳,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机械地翻阅即可,那阅读就变得危险了。把读书当作修行,则未免将其看得过重,阅读本不过是一种刺激。它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道门槛,能将我们导入精神的世界,却远非精神生活的全部。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