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人类酷刑简史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4-24 00:06:20) 读后感

人类酷刑简史

作者:马克·P.唐纳利 丹尼尔·迪尔

几千年以来,人类想出很多巧妙而残忍的方法来对同类施加痛苦。这一可悲但似乎普遍的特征腐蚀着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尽管我们如今似乎对酷刑深恶痛绝,但是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整个欧洲和远东的大部分法律的组成部分。《人类酷刑简史》探究了各种惩罚、酷刑、逼迫和折磨方式。它带领读者走进古罗马的竞技场、中世纪的地牢、宗教裁判所、宗教审判大会、女巫审判和最残酷的监狱。这是一次令人震惊和使人信服的研究,揭露了拷打者和刽子手可耻的手段和动机,以及古往今来他们所干的令人发指的勾当。

人类酷刑简史在线阅读地址

人类酷刑简史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阅读本书起源于好奇,但是坚持读下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考虑。比起书名的人类酷刑简史,读起来更像是酷刑百科全书。文中细细列举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各种酷刑手段,读着不寒而栗。越读下去心情越沉重,想想自己仅仅是阅读描述就毛骨悚然,更难以想象曾经经历过这些酷刑的人,经历过那些黑暗的时代的人是什么感受。本书前言里写,作者传达出了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这一点我不太同意,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要厚重和深刻的多。不否认黑暗历史时期,在宗教裁判所,女巫审判,犹太集中营中,很多无辜的人因为疯狂的环境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残忍对待,作者表达出了对于受难者的人文关怀。但是,这并非此书的主要目的,作者想要深究的是这背后的心理因素,和造成这一切现象的原因。书中提及,对于在位者或者说独裁者而言,为了巩固统治,往往会塑造一个强大的敌人,甚至宣传妖魔化的形象给民众,然后施以酷刑以此增加民众的恐惧心理。这是统治者使用酷刑的深层理由。这种心理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提及,比如著名的乔治奥威尔的《1984》,也有讲过老大哥宣传和妖魔化另外两个敌人来使民众有恐惧心理,以此达到统治目的。作者在结尾的一章以美国为例,列举了各个时期美国宣传的强大的敌人来佐证观点。从民众的角度来讲,历来行刑场面都不缺少观众,或者有些行刑者本来就是普通民众,那么他们的心理原因是什么。作者在结尾举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例子,和希特勒的太保,以此说明当人认为这种酷刑不会施加到自己身上时,他们会更加残忍的对待他人。但是,即便在现代社会,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着残忍的酷刑。对于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进一步的想法或者答案。而是以一个给读者的问题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能够做什么怎么做。可能是他自己也无法得出一个答案吧。毕竟酷刑或者说刑罚,在维护社会的稳定中是必要的,我还记得美国众神开篇部分,那个骗子对影子说的话,没有绞刑架带来的恐怖就没有绞刑架带来的正义。并且在自序中也有提及,酷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震慑犯罪。君子国的最后结局只能是消亡,然而,历史中施加更残忍的酷刑也并不能降低犯罪率。人们也意识到了严刑拷打下的供词没有价值,酷刑对犯罪的震慑也无济于事。这更像一个陷入恶性循环的哲学命题,如何平衡震慑和过度的折磨是一个需要思索的问题。同时,我认为本书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正视这一段段可怕黑暗的酷刑历史,以史为鉴。书中重点描述的中世纪酷刑中,宗教裁判所时期,女巫审判时期,以及近代的集中营,还有一些其他的等等。我们需要正视这些曾经发生在人类历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时期。现在有的人拒不承认曾经做下的残忍行径,但是不承认并不会让历史消亡,甚至可能会重蹈覆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类酷刑简史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对专门史爱好者来说,本书可以说是揭开了一个格外吸引人、以往却少有深入研究的历史角落;而普通读者也可以将其视为一部不错的科普读物。

书名足够吸引眼球,但它本质上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几乎没有什么血腥、猎奇的内容。大部分篇章都是以不带感情色彩的笔调来陈述史实,仅在第一与最后一部分有较多对于制度和人性的探讨,而这正是这部书最有思想价值的精华所在。

既然酷刑既不能维护法律也不能震慑犯罪,那为什么酷刑在世界各地依然被大范围或小范围、公开或秘密地使用呢?因为酷刑仍是有用的,无论是古老或新兴、繁荣或衰败、发达或落后的文明,人类总是要找些手段来折磨同类的,而人类在凌虐同类这件事情上从不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酷刑在宣示权力和摧残他人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酷刑最大也最稳定的价值。酷刑没有目的,折磨人就是它的目的。

尽管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我们为自己披上了道德、法律、博爱等一件件伪装,但我们终究只是一种格外残忍暴虐的生物,一有机会就会露出獠牙,“磨刀霍霍向猪羊”。对人类文明来说,历史究竟是前进的,还是轮回的?如果是前者,那么历史就只是历史;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一些事物的“起死回生”。毕竟,很多东西只是看上去被埋葬了,但随时可以被有心者捡拾起来,抹去历史的尘埃,沾染新鲜的血液。

人类酷刑简史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名字应该叫——欧洲酷刑简史。对亚非大陆的酷刑只能算提到。

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限的,用的食物上,可以创造出花样繁多的美食。用在玩儿上,嘉年华里种类万千的游客施舍可见一斑。总在建筑上,自古至今千奇百怪的造型赏心悦目。人类对美和新奇的追求这样好的素质用在发明酷刑上……真的是毛骨悚然。

发明并实施酷刑的永远是一小撮人,这样少的人把这种残酷放大到全世界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种支持就是鲁迅笔下的“围观群众”。所以埃德蒙伯克说,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的袖手旁观。重庆公交车坠河事件亦如是。

作者还指出酷刑的产生和统治者对权利的不安全感分不开,延续权利的好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假想敌,并用酷刑折磨这些敌人,满足狂热分子的喜好。一个人,我想大多时候他都是好的,一群好人,却总容易变成坏人。狂热多可怕,人群多可怕。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