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三国 读后感(3)篇
(2019-05-30 06:25:16) 读后感 -
作者:易中天
《品三国》是易中天对三国风云变幻的局势和英雄人物的分析。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易中天先生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
品三国 读后感 第(1)篇
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三国类的作品,欣赏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甚至玩游戏都钟情于三国类型的;究其原因是这段历史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特性,英雄辈出,继往开来,你方唱罢我登台;其中的故事寓言不胜枚举。初读三国时,着迷的是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惋惜的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宦官干政,民不聊生;为蜀汉的兴盛喜出望外,不忍见关羽败走麦城,张飞无端被杀,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兴叹于各种权术智慧,喝彩为名将武艺高强。再读三国这段历史时,觉察到不应以三国演义为核心来做评判,不能以蜀国的兴衰胜败作为主视角,不再执着于权谋诡斗,而是尝试联系时代背景以及前因后果,公正客观的分析人物与人物,国家与国家,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具体关系。并且尝试总结归纳某场战争胜败的具体原因。更为重要的是不再把三国当做一部精彩的小说来阅读,而是把三国的正史当做参考资料来品读,那时还在高中时期没有步入社会,缺少大量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经常想到捉襟见肘,苦恼于内在的深层原因。最近,通过《品三国》这本书,包括军师联盟这部电视剧,接受了新的历史思维的洗礼,把眼光不仅放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国家关系之上,也不过多钟情于战争胜败,而且联系三国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从秦帝国的封建领主的集权制度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阶级掌权,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原因在于使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使用庶族地主阶级帮助统治者,无论对于封建王朝还是统治者本身的利益都是最优的,庶族地主阶级不同于士族地主阶级,没有门第,出身,声望的束缚,类似于今天的高考,是最为客观公平的一选拔人才,为朝廷服务的方式,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和沿用,科举制也最终取代了九品官人法,正是走入历史舞台。三国这段历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插曲,而魏晋南北朝又是汉唐之间的大插曲。本质就从封建领主向庶族地主的过度,但这个过度必须经历的是士族地主这个阶级,因而在士族地主阶级掌权的过程中,恰逢王朝的更迭,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以至于烽烟四起,战乱纷纷,曹操,刘备,孙权在众多乱世枭雄中脱颖而出,打着各自的旗号谋取自身的利益,三方的关系之微妙在于平衡,动态的平衡是保持三国这段历史存在的重要原因,倘若一国过于强大,另外两国即起而攻之,也正是因为魏蜀吴三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才演绎出如此精彩,至今为人乐道的历史。我们得承认,从三国人物之间可以汲取到不少的智慧,无论在官场职场乃至战场,情场都有相通之处,细思量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具体原因,就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当我们面对类似的情况时,也是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与我而言,读三国最大的感受在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越是深刻,精彩的历史,越值得我们反复的咀嚼,品味。不论是否有效的作用于今后的生活之中,最起码这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个人气质的体现,更是找寻内心快乐源泉所在的工具,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阶梯。写到这里,我又想起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那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品三国 读后感 第(2)篇
其实我是个历史小白,之前也一直没对历史有过什么兴趣。只是觉得作为中国人,如果对自己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不了解的话,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所以最近在恶补历史,从神话时代一路读下来,读到现在的三国。不得不说,三国之前的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着实让我看了挺长时间,而且读史不能听信一家之言,得多看多对比,花的时间就更长了。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在读吕思勉大师的《吕思勉说三国》,因为不是白话文,读起来有点生涩,而且吕思勉大师在文中很多地方都以《三国演义》为对比,《三国演义》我只在高中读过一次,电视剧更是一集都没看过,所以读得云里雾里,很多历史事件不知来由,便又折回头想把三国史理一遍,就找了易中天老师的《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来读,里面有一卷叫《三国纪》,在文中易中天老师多次提到他的这本《品三国》,我猜想肯定比《三国纪》要详细,又跳出来读了这本书。果然,颠覆了我对三国时代仅有的一点看法。首先就是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到底谁好谁坏,我想,绝对不能用我们以往的那种标准去评判,从本文的字里行间,我觉得易中天老师对曹操褒大于贬,对于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也做了合理的解答,但是主基调对曹操是肯定的态度。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蜀汉政权的楷模,功肯定大于过,但是,就像易中天老师说的,他和曹操在建国道路和执政理念上都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国里管的最好的应该就是诸葛亮手下的蜀汉,但它却是第一个被曹魏灭掉的。这里面的原因,很大一方面和诸葛亮“复兴汉室”的想法有关系,只能说在后三国时代,这个想法已经落后且不合实际了。我庆幸自己没好好看过《三国演义》,没被罗贯中忽悠。不过也幸亏有罗贯中,才会让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演义不能当做历史,对于孙权,诸葛亮,曹操,周瑜,荀彧,关羽,赵云等人物,我们要抛开演义中他们留给我们的印象,到真正的历史里重新了解他们。三国历史只是中国历史的九牛一毛,它只是庶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一段过渡时期,当然还包括随后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试运行。如果你喜欢三国故事,我推荐这本书,值得一读。
品三国 读后感 第(3)篇
这就是曹操了。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事实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英雄、奸雄、奸贼),总离不开“奸”和“雄”两个字。有强调奸的,有强调雄的,也有认为他既奸又雄的。所以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那么,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