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女的故事(同名美剧原著)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03 06:13:34) 读后感 -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击败《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横扫艾美奖和金球奖的热门美剧《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说。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独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使女的故事(同名美剧原著)读后感300字 第(1)篇
因美剧《使女的故事》我第一次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感觉很压抑很难过,像当年看《1984》的感觉,沉闷、揪心到让人喘不上气来。小说中的基列国,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因为科技发展,思想观念开放,人类不仅要面对环境、生态、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还要面临人类本身因精子数量减少、生育能力低下而造成的人口锐减、生育率下降的生存危机……(让读者共鸣的是小说中描述的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所以看上去这个背景,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于是,基列的建国者们,那些狂热的宗教复辟者们,提出了以繁衍生存为目的,施行由大主教阶层进行高压统治,用《圣经》教义为指导,让人重归笃信宗教的纯粹身份,禁书籍、言论、教育、思想、知识等的传播,剥夺女性财产和工作的权利,逼迫女性重回家庭,并按能力殊异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人类历史上,的确有些可怖的事情初衷都是光明的。为何初心和结果会有这么大反差呢?关键还是设计制度时对人性问题考虑不足,不考虑人感受的制度,才最终导致了这个梦魇一样的基列国)基列国的掌权者是男性,是大主教们,他们设计制度管理国家,享受特权;其次是眼目,他们几乎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是打手也是情报搜集者,是盯人的眼是隔墙的耳,他们是按功受赏的;此外还有无数岗哨、士兵、卫队,他们护卫着国家和人民,论功行赏……基列国的女人们更是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同的人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让人一望而知。夫人们身穿蓝色,使女们身穿红色,还有负责管教使女们的麽麽们,干家务的马大们,奇装异服的荡妇们……在基列国孩子是珍宝、能生育的使女们是“国有资产”,国家对其负责洗脑、集中管理和调配。基列国的使女制度是沿用《圣经》记录:雅各的大老婆不能生孩子,就让使女与雅各同房,生下孩子归大老婆所有。据此,大主教的太太们凡不能生育的,按制度可以使用使女,使女们没名姓,从属于服务家庭的男主人名,比如offred,即of fred。她们在这里仅仅只是一个代替太太生育的行走子宫,不能跟服务对象产生感情……是一种特别畸形变态的三角关系。不仅如此,在这里言论不自由、行动不自由、思想不自由,买卖凭计划市场不自由、交易不自由……整部小说充斥着压抑、沉闷、诡异的气氛,书中很多观念与现代文明相悖,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思与她以前的记忆交错对比,更让人觉得触目惊心。随心所欲的自由与无忧无虑的自由的反差,制度的枷锁和观念的皮鞭不断地加筑在人越来越窄的生活里,产生出令人窒息的恐怖感。各方面禁欲越严苛,人性的本能越骚动,哪怕是大主教,也是一副伪善的面孔下,藏着一颗不断想逾矩越轨的悸动的心。何谓人性的弱点、何谓虚假的教义呢?这个故事越往下读,人会感觉道理越明晰。愿这样的社会环境永远不再出现,愿人的精神永远自由且富足!
使女的故事(同名美剧原著)读后感300字 第(2)篇
一本沉重压抑的小说,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提过现实版使女的故事,才重新打开在书架上陈置已久的小说。历时一下午,不知道要说什么。那是地狱,女性的地狱,女人被严格制定了等级,半分不得逾越,使女的身份,就是个容器,只是一个子宫,突然又想起昨天看到的美国某州发布了禁止堕胎令,即使是强奸与乱伦也不允许堕胎,剥夺了女性生育的自由,真是无耻的一帮人,女性的权利被如此损害,这到底是凭什么呢。书中的世界很可怕,现在也不遑多让。
你们是过渡的一代,丽迪亚嬷嬷说。因此最难接受。我们知道你们要付出什么样的牺牲。遭男人辱骂确实不好受。但到你们下一代就容易多了。她们会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职责。她没有说:因为没有记忆,没有任何其他生活方式的记忆。她说的是:因为她们不想要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我觉得主角最悲催的也在于此吧,过渡的一代,因为享受过光明,便不能忍受这暗无天日。
而在基列,之所以有许多女人愿意充当“嬷嬷”的角色,一来是因为她们确实对被称为“传统价值”的东西深信不疑,二来也因为可以从中获取好处。当权力稀罕的时候,只要一丁点儿便可令人趋之若鹜。
女人又何苦为难女人,还不是为了丁点权利。
在我身后,我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的女前辈,酷似我的人,身着缀满星状饰片和羽毛的霓裳,在枝形吊灯下悬在空中,像一只停止飞翔的鸟儿,一个变成天使的女人,等着被人发现。这次是被我。我怎么会以为自己在这里是孤身一人?这里一直都是有我们两人的。战胜它,她说。这场闹剧已令我厌倦,我不想再保持沉默。你谁也保护不了,你的生命对谁都毫无价值。我希望它早点结束。
别让那些杂种骑在你头上。
这是女主所相信的吧,别让那些杂种骑在你头上。
别让那些杂种骑在你头上
使女的故事(同名美剧原著)读后感300字 第(3)篇
胆战心惊的看完这本书,害怕这样的事情真的会发生,看过美剧,觉得剧情十分压抑,让人觉得无法喘息,这是一本未来小说,作者说她从不预测未来,可是,未来却极其有可能更加糟糕。作者开始书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是1984年,奥威尔的书也是《1984》,和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一样,这本书也营造了一个女性主义的反乌托邦世界。
使女身穿一袭红衣,象征着分娩时的鲜血,与身着蓝衣,象征纯洁的大主教夫人形成鲜明对比。
刚开始对一些东西进行处置的时候大家都很无所谓,秉持着一种道德感觉得理所当然,然后女性被解雇,账户的钱被冻结,失去了经济地位的女性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有过反抗游行,却没办法反抗过血腥镇压,男性也被分级,为了安抚女性,普通人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大主教可以拥有使女,然而每个基列国家的人却失去了爱的权利和对生活的情绪。宗教主义的国家束缚了这一切。
在2195年,未来的人们,发现了奥芙弗雷德遗留下来的录音带,并召开了一场名为“第十二届基列研究专题研讨会”,一个异化的、荒诞的世界被揭示,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过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在”。可是谁也不能保证,那个过去,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现在。
这个故事,看似遥不可及,可却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蠢蠢欲动,狂热的宗教信仰,各种社会矛盾,生存环境的恶化,大家道德感使命感低下,女性地位一再低下,各种物化女性破坏女性的行为不断发生。
所见即所得,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怎样?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