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2-20 17:00:20) 读后感
  • 浮生六记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 《浮生六记(典藏本)》读后感_2300字
  • 《浮生六记》读后感_10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7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8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8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读后感_7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读后感_7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读后感_6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

    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他们遭逢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相扶相依,不离不弃。“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林语堂

    浮生六记在线阅读地址

    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我从《浮生六记》看沈复n浮生六记我读过,我很佩服沈复,也很羡慕沈复。一个闺房之乐,写的从古至今,传诵不止。真情实感,细腻温暖。不过我更羡慕主人公,享尽男人风光,不用像现在的男人这么功利,不用像现在的男人这么含蓄,也不用像现在的男人这么被批评油腻,就能抱的美人归,娇妻美妾。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家庭背景,一个是家族财力。或许沈公子才可以如此逍遥。不过纵然如此,我觉得沈复也是人中龙凤。在那个年代,敢写闺房日记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真爱的,沈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敢刊印成册的,也只有沈公子一人,为自己心爱的人写一本书,让天下都知道。冲这一点,不是浪子,胜似浪子。人生,敢于表达真爱,敢于付诸真爱,敢于大声说出爱,沈公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沈公子和我们都经历生死,回头看的时候,或许,他比我们更有资格,对着世界和宇宙,大声喊,我爱过了,我留下了真实的爱的痕迹。看懂了真实的表达爱,你就真的看懂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自苏州起笔,收笔于登州,字行间叙述行云流水如心湖涟漪。沈复对芸的深情,温润而彻底,对事理的开明则不似当时的丈夫。沈复是真隐士、真多才,夫妇事外对生活和云游的记叙,好似一幅怀远宽阔而又精巧雕琢的“清明上河图”,彼时名士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读前两章时,为美好流连,读速较慢,而自从沈复和芸生死两茫茫之后,也没有了心思,快进读罢。我是不爱读悲剧,也不苟同所谓“悲剧更能吸引观众”的戏剧理论。但《浮生六记》却的确是真人真事、真正的人生!不禁思索回溯,我们的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典籍,背景大多设置在生活所迫、奸佞所害、被逼无奈、辈苦不堪,人物和事件在这些设定中,最终走向无明或渺茫!所以,我想我们的文化中,恰需要一些刚强正气和不服输的力量与智慧,让我们的文人和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不再酸涩和悲苦、隐喻而烦闷。因为多思多郁容易秃顶,哈哈️️本文好评,隔时空为沈复先生祈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这本书读到第四卷就没有读了,,,第一次知道沈复应该是在初中课本中童趣那一篇,但是许多年以后也忘记沈复这个人了,只隐约记得那个在夏日的晚间会将蚊子喻为仙鹤的有趣少年~后来一直听说这本书,浮生六记也是一个特别有文艺气息的书名,于是抱着好奇心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沈复在那个时代是个好丈夫,但不是一个成功的丈夫,这种不成功造成了芸娘的早逝,让儿子逢森幼时离家进而夭折,永远记得书中描写芸娘避居乡下时,逢森还抱在乳母怀中,大哭~女儿也很小的年纪成了别人家的人(童养媳)但是芸娘真的很好~~~芸娘应该是每个男人都会喜欢的妻子,哪怕是有些穷困的日子在芸娘的手中都不会潦倒,在平凡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位伴侣真的是一生的幸运,奈何造化弄人~

  • 浮生六记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 《浮生六记(典藏本)》读后感_2300字
  • 《浮生六记》读后感_10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7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8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8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读后感_7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读后感_7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读后感_600字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_精选读后感_500字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