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2-06 09:37:11) 读后感 -
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本书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叙述了十月革命前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作家以他独特的眼光和思考描述了社会变迁,虽被苏联当局列为禁书,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日瓦戈医生》,美国人把它拍成了最畅销的奥斯卡奖好莱坞大片,瑞典人给了它文学界最高的荣誉诺贝尔奖,俄国人将其列为大逆不道背叛者写的禁书,法国人每年一度圣诞节期间电视必播的浪漫爱情,外加八卦一下男主扮演者戏外嗜赌成性终身落落寡欢,却也是法国人最爱的男演员,以上这些是我未读这本书时所知道的,当然,还有电影中的主题曲,标准的俄罗斯曲调,听了这么多年,背也背下来了—— 可是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于是,只好求助于百度了,如下:“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除此之外还有好几大篇儿关于作者的生平轶事等等种种介绍,可是看着图片中这位棱角分明刀削般的面孔,我只想把他当作他,尤拉,日瓦戈医生......n如果说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只见到了尤拉,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家族后代,即使有个不着调的父亲只会四处撒金寻欢作乐,又在十岁时就遇到了丧母之痛,在上世纪初那动荡的年代里,他依旧是在富裕家庭中无忧无虑地长大并接受教育。在书里,这种生活上的富足,精神上的优越,都让尤拉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的观点、习惯、志趣都很独特。他的感受力特别强。他的一些见解极其新颖”。他“善于思考,也善于写作”。对一个快要死去的人,他会直说:“复活。用安慰弱者的那种最简单的方式来解释的复活,我认为是没有的”,他的理由是:“千千万万年来的人,如果都复活的话,往哪儿搁呢?整个天下就不够他们住的了”“人世间不断地有同样的生命诞生,这些生命通过无数的交配和变化,时时刻刻在进行更新”“在您诞生的时候,您已经复活了,您只是没有觉察到就是了”—— 四个月前我在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后感里写道:‘复活两个字很短,可是它经历了从生到死,从死到再生的漫长,这期间的孤独与痛苦的漫长,竟然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重复,不停地重复着’,可如今看来,尤拉给我的答案更让我唏嘘不已:你,活着,就是复活!你要如何证明你是活着的呢?难道靠感受到你的心跳,你在走在动来证明你是活着的吗?不,尤拉说:“一个人生存在别人之中,才是一个人的本性”“您的灵魂,您的永生,您的生命,就是在别人之中”“您过去在别人之中,今后还永远在别人之中。如果以后把这叫做纪念,不也是一样吗?这还是您,是成为未来的一部分的您。”所以,死亡,是不存在的......n尤拉,是这样一个年轻帅气医学院的高材生,他说的话,我是服气的。以至于接下来他的故事让我太心疼。原本一个可以过着吟诗作画予人益己,可以为后人留下无数对生命的探讨与解读,对艺术的追求与创造,然而这一切都被一场战争、不止一场的革命,毁了。从尤拉到日瓦戈医生,从男孩变成了男人,从一个自由的人变成了被禁锢的人,我不知道他每次被饥饿被寒冷被无可奈何被无力以对时,还能想起过他曾对音乐对数学对生物对物理对耶稣对爱情的热情吗?他真的“存在在别人之中”么......n我一点不觉得诺奖给了他是因为政治。尤其是在第二次读起此书时。第一次看书,我只是觉得作者好伟大,写了一本激情澎湃需要耗尽心力体力的书。书中太多描写如同身历其境般的真实:“就像久病之后那样,觉得空气完全变了。寒冷的、好像被驯服了的辽阔的空间,乖乖地把圆润、清脆、好像在车床上刨过的枪声朝四面八方传了开去。噼噼啪啪,嗒嗒嗒嗒,步枪单发声、齐射声,好像要把远方炸碎”—— 这是能够把“远方炸碎”的枪声啊,我希望自己这辈子都不要听到,光是看着这四个字我的脑袋就跟着要爆炸了,恐慌与寒冷,枪声清楚得无法回避,这,就是打仗了……n而第二次读书,抛开事件,抛开人物,整体打开,才发现作者的构架如此巧妙。尤拉、拉莉萨,男主、女主,像两个同时滑下雪山的人,分别沿着各自的路,Z字型交错前行,遇过,分开;遇到,分开;直到遇见,分别...... 人生有多少次相遇相识才能相知相爱相伴相守:“他们都来到一起,近在咫尺,有的彼此没有认出来,有的是从来彼此不认识,有的今后永远见不到了,有的要等下一次机会,下一次见面时才能互相认出来”。整本书,在慢慢地讲述着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他们既互不相干,又息息相关,差不多经历了半个世纪呢,在他们如此热爱的那片土地上,“拉莉萨来到一望无际、静谧无声、到处是花香的原野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这空气比父亲还亲切,比情人还可爱,比书本更能醒人的头脑。拉莉萨顷刻间又发现了她生存的意义。她觉得,她到这里来,是为了研究大地的醉人的美,并且为这种美找出恰如其分的名称,如果她做不到这一点,那她出于对生活的爱,要生出后代,让后代人代替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地方,最终一场所谓的革命,将其变成了“这些被大雪封埋的火车像条带子一样长达数十俄里,成了沿途进行抢劫的武装土匪的据点,或是潜逃罪犯和政治犯以及当时被迫流亡者的栖身地,不过多数车厢却成了死于斑疹伤寒或酷寒的人们的公墓或停尸房。斑疹伤寒在铁路沿线和附近地区曾肆虐一时,整村整村的人被夺去了生命”......n当然也是因为政治,故事就让它永远留在故事里吧。我想说的是,俄国作家真的都很会讲故事,尽管可能本书的各种中文译本一团糟,但是我想第三次、第n次以后再读它,也许会更能读出它的好。谢谢你,日瓦戈医生,让我放弃了死亡。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大熊的国度,由于气候地理人为等等各种因素交织,到罗曼诺夫王朝末世,农奴制,封建制,资产阶级思潮共存。
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日瓦戈家族古老尊贵赫赫有名,日瓦戈作坊,日瓦戈银行,日瓦戈商号,日瓦戈别针打领带法…甚至丧心病狂到有种甜饼叫做日瓦戈甜饼。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昭示:尤拉日瓦戈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
尤拉日瓦戈无疑是“长安轻薄儿”,如果他生于“开元天宝时”,是必将“斗鸡走马过一世”的。可惜时光定格在如果里——因为这是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治下的俄罗斯。
尤拉童年时代已家道中落,每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中一定会有个不靠谱的父亲,中外都一样。母亲早逝,十岁的尤拉成了孤儿,乘坐着豪华车厢列车远赴莫斯卡。他依然接受着良好的教育。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尤拉与托尼娅一起生活学习成长。尤拉与托尼娅结婚了。敏感有悲伤的拉丽萨嫁给了少年一直爱慕自己的铁路工人之子。尤拉与拉丽萨在一间下等旅馆第一次相遇,并没有特别的奇迹。这一切感觉像恶俗的民国片段,然而尤拉的人生并没有这么幸运。
第一出世界大战爆发,继而是革命战争。尤拉应征入伍,遇到同去寻找奇葩丈夫的护士拉丽萨。这是欢迎革命的新青年尤拉,他说这是一场高超的外科手术,他说一下子割掉腐烂的溃疡,他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外科手术都有产生后遗症的风险。这场针对俄罗斯帝国的手术之后,物质匮乏到极致——饥饿的俄罗斯。
莫斯科待不下去了,不走就会饿死。日瓦戈一家打算回妻子的娘家瓦雷金诺去。他们挤拥挤的车厢回瓦雷金诺。他乡遇故知,更何况是红颜知己。尤拉与拉丽萨相遇,一个一生坎坷的女子,可能在她的回忆里,瓦雷金诺算是最美的时光。
动荡的社会一定会带来悲剧。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是也。日瓦戈被游击队劫走,在游击队当了一年俘虏的尤拉最终逃出来了,回到尤梁津,已物是人非了。托尼娅带着一家返回了莫斯科,有尤拉素未谋面的甚至不知道性别的孩子。托利娅与拉丽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了,并不是情敌你死我活指责,而是互相依靠帮助,真是个混乱黑暗冷得要死的时代啊。
士官生与红军对抗的阵地前,尤拉希望士官生能胜利活着,那个年轻穿着制服的士官生仿佛是他自己,他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一切的相似。捷廖莎原本要去参加白军的,结果入了游击队,被游击队首领下令枪杀。这么美好的生命消逝了。以为这就很血腥??不!还有更血腥的,白军什特列泽将军下令煮活人,抽筋扒皮…热衷于制造恐怖气氛行为艺术。红军和白军,带给百姓的都是苦。这场手术的并发症后遗症好严重。
红军胜利了,秩序恢复正常了吗?并没完全有~从尤梁津坐着雪橇又返回瓦雷金诺的日瓦戈拉丽萨喀秋莎,纵然颠沛流离,读起来依然觉得至少我们还在一起,还能在饿狼环伺的互相壮胆。多么希望他们就这样熬过寒冬,等到春天啊。等来了中山狼科马洛夫斯基,这个人渣恐吓欺骗无所不为,他即便是旧势力也能在红色政权中游刃有余,拉丽萨和喀秋莎坐着肥膘油亮的马拉着的车走了,一走就是一生!安季波夫终于没有死也没有被捕,他来寻找他的妻儿,命运是不会让你随意如愿以偿的。安季波夫的出现,让日瓦戈和安季波夫同时明白拉丽萨母女被科马洛夫斯基骗走了,安季波夫开枪自杀这是他最好的归宿。
尤拉知道托尼娅家人被驱逐出境,知道他们第二个孩子是女孩,舒拉有个小妹了。托尼娅他们在巴黎,还活着,此生在相遇在活着时已无希望。
尤拉走回莫斯科,是的!没有了豪华车厢,没有了拥挤但还是火车的车厢,没有了雪橇,没了那好话说尽才借到的瘦马。路上遇到当初从莫斯科回瓦雷金诺的小男孩瓦夏,借瓦夏之口,描述了这场战争带来的悲痛。
我以为瓦夏跟着尤拉,会一直跟着尤拉,就这么岁月静好下去。。。
没有以后了,长大了的瓦夏与尤拉分道扬镳了。尤拉在莫斯卡住在斯文茨基家,兜兜转转又回到儿时熟悉的地方,只不过已不是当年的光景了。
尤拉在第一天上班的路上心脏病发作,猝死!感觉尤拉的一生好漫长啊,然而事实却是,尤拉死时才四十多。
书中还提到一个人,很神奇的一个人,尤拉的同父异母弟弟。争日瓦戈继承者身份的时候出现过,尤拉没有和他争夺。战争中,战争胜利之后,都有他的身影。他当了红色政权的将军,文末说到他找到了尤拉与拉丽萨所生的女儿,收集出版了尤拉的作品…
一个阴暗的时代,让一个人的命运改道了。战争摧残着人性,游击队里那个叫帕雷赫的男人,会用锋利的斧头为一双儿女做玩偶,更会用同一把斧头砍死妻儿——他不知道他死之后妻儿能不能安好他极可能知道他死之后妻儿一定活得不好。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似乎都是尤拉,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能做到尤拉这样的,凤毛菱角,别说罗马洛夫斯基这样的狡诈投机者做不成,即便是和尤拉一起长大的米沙戈尔顿一样做不成。。。
强&暴并非美德——尤拉如此认知!依然实用于今日。愿正生活的这片土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三个世纪,三个国家n(于2006)n过去18年围绕一本书发生的一切难道都是出于偶然吗?n1988年,不记得大学二年级的我为什莫从校图书馆借出了这本书,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打n开厚厚的《日瓦戈医生》,从前言中了解到这是一本被禁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小n说,讲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俄国的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名叫日瓦戈医生一家悲欢n离合的故事。兴致勃勃地读了不过200页,就被繁杂的人物关系和大段的对白搞糊涂,n于是匆匆跳到最后,很新奇的发现作者借日瓦戈的名义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对象是日瓦n戈的爱人拉拉。觉得这种方式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然后把书塞到枕头底下,到了月底送n回图书馆。1994年的冬天,经过了学潮商潮仍然一事无成而上到了博士的我已经开始玩世不恭,经n常旷课到外面打工挣钱,并买了彩电录像机放在宿舍里。忘记了是哪个朋友借给我一盘n复制的带子,晚上看起来,一幅俄罗斯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了。辽阔的雪原上,n成为孤儿的日瓦戈参加母亲的葬礼;莫斯科的圣诞夜晚会,青年日瓦戈目击美丽的平民n姑娘拉拉试图枪杀上流社会有名的律师;十月革命的前线上,鲜血凝固在雪地,炮弹声n中日瓦戈大夫和拉拉护士再次相遇;在革命后的艰苦岁月,日瓦戈为了生存而坐火车来n到乡下并再次邂逅拉拉;在西伯利亚的雪夜,在肆虐的寒风和起伏的狼哞声中,日瓦戈却在烛光下看着熟睡的拉拉,写下了激情的诗句。。。三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因为电影太长录像带没有把故事讲到最后,却唤醒了我那压抑心头的渴望和激情。在苦难面前,生命,尊严,爱情竟被这样淋漓的展现。我不但复制了那盘已经很不清楚地带子,自己在夜半苦闷时独自观看,而且还把它借给朋友们,看他们的态度,凡是象我一样被打动的都被我暗自接纳为至交,一直到如今。1996年的一个阴沉的冬日,闲闷的我在北方交大的大门外散步,一个小贩兜售摊在地上n的旧书旧杂志。我翻来翻去,拿起来一本过期的英文时代杂志,随手翻开,一个“新闻n”映入眼帘:俄国的某某女士刚刚病逝,她之所以上时代是因为她就是拉拉的原型,《n日瓦戈医生》作者的女友,曾经因此关系而入狱。而短短的新闻还评论说她甚至可能是n克格勃派遣的女特务。事情居然有这样的巧合吗,书中的拉拉最终被政客从日瓦戈那里n骗走,而生活中的拉拉也要这样复杂吗?她最后是背叛了克格勃而真心的爱上了作者并n入狱,还是她为了得到作者的信任而上演的苦肉计呢?n1997年初,我来到美国留学,才发现录像店里居然也摆放着《日瓦戈医生》,也惊n讶于我在国内翻译的日瓦戈英文名字居然一字不差,是Zhivago. 于是第一次看完了完n整而且清晰的原版。也第一次了解到这个电影居然是美国的著名导演拍摄的,而且获得n了多项奥斯卡大奖。人心原来是这样相通,冷战时的美国人不但被苏联的文学作品感动n,并且以电影的方式表达出来,感动了无数的人,包括我这个平凡的中国人。1997年太太被5次拒签而不能来美。痛苦的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与日瓦戈医生有关的信n息。一个网页跳了出来,是作者的一个宣言,激情澎湃的作者开文宗意的指出,他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我们的救世主,是童真女马利亚所生。。。作者居然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从他的字里行间似乎可以看出他是把心迫不及待的打开,他为什莫要这样做呢?是因为政治迫害吗?是哈姆雷特般的内心独白吗?是出于一名基督徒的义务吗?还是为了解除什莫误会和诽谤?n2006年,疲累的我在凤凰城的市图书馆内浏览图书,来到墙角的一个大字版书架前,《nDoctor Zhivago》突然进入我的视线。又一次和它不期而遇了。于是我把书借回家,18n年来第一次从头到尾把800页的作品看完。这是一个多莫奇特的作品啊,可以看出作者n在刻意用极为冷静的笔触描写发生的一切,但是他的激情却像俄罗斯春天雪原下冒出的n新草,是那样的顽强,执著,平实而热烈。作者曾被斯大林讥讽为睡在云端的诗人,并n因此而饶他一死。这样浪漫的人却有他的骨气。他的作品在1958年被评获得诺贝尔奖后n,苏联政府因为作品对现实的揭露而阻扰让他到瑞士领奖,并警告他如果执意要去,就n不会再让他回国。于是他拒绝出国领奖,并说没有什莫东西可以让他舍弃他心爱的祖n国。这话不是小说中日瓦戈说的吗,却被他行了出来。宁愿选择迫害,孤独和贫困,却n不为了名利而媚俗,这不是真正的勇士吗?还有理由怀疑他的揭露是为了政治目的而不n是出于基督徒的良知呢?1960年他死在他的祖国,大批群众自发的为他送葬,这不但又n一次和书中日瓦戈的死一致,而且不也正和他在书中最后一首诗的最后一段所描写耶稣n的死吻合吗:n我将堕入死穴,n正如木筏沉下河面,n但是三天后我会再升起。世纪沉浮如敞篷车飘荡原野,n但黑暗将散去,n我会再临实行审判。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