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上)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3-23 01:17:08) 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上)

作者:吴晓波

吴晓波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上)在线阅读地址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上)读后感300字 第(1)篇


1978年的改革开放,1982年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算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源于那时的信息流通闭塞,很多国家发生的事情,了解,知道的甚少!但是,通过本书的叙事,能再次回忆起长大的过程中见证过乡镇企业和村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同时代经济领域的改革浪潮和时代进步发展的成果!

改革,必然会经历大风大浪!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也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的用!唯有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想着一步到位,根本不可能!

同时,作为一名中国人,出生、成长在这个国家,不要去埋怨经历过这个国家出现的艰难困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认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积累,现在的一切,都是以前的基础成果,将来的发展,也离不开现在的改革、创新,研发!

对于本书的评价,因为我自己觉得是叙事手法,仅仅就是讲述了每一个年份发生的事情,并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也许,我自己的能力有限,作者的本意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感谢作者!

最后,想用达尔文的“丛林法则”来作为读书的评价结尾:“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上)读后感300字 第(2)篇


这样一个时代未免使人着迷,幻想,痴恋,疯狂。

从78年开始,就走得坎坷不平。体量如此之大的国家,在历经10年文化大革命之后,要如何面对新生,这个问题关系上亿人的未来,又岂是说走就走?因此,围绕着姓资还是姓社竟争论了十多年,每当改革遇到阻力,理论界就要拿出来讨论一番。只有邓公,不支持也不反对,让历史顺着它应该走的路走下去,没想到是一种千古智慧。

这样的时代,要么像王石利用资源寻租,要么像牟其中罐头换飞机地倒腾,要么像万通六君子具有超前的眼光…物质短缺,需求增强,善于搞政治,理解政治,善于冒险而有作为,具有资源背景的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时势造英雄。资本的积累都是血腥的,它速度极快,席卷而去。

前天饭局听一80后哥们聊天,谈到,80后是最悲催的一代。60后赶上了文革之后的高考,70后赶上了完整的改革。80后在政治上可预见没戏(此处和谐),只有做房价泡沫的接盘侠。90后靠爹,00后迎来新时代。听来颇有一番深意。

激荡三十年上篇的末尾,是金融市场的开头。在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开放之后,放开涨跌停限制一度使之成为一个淘金厂和疯狂赌博大转盘(中国人的赌性,来潮汕看看就可以了)。到了金融撬动经济杠杠的年代,那种疯狂即将上场了,靠着倒卖国库券起家的管金生,也即将迎来他的327事件(这个故事最早还是财税学老师讲给我们听的)。上一任老板,16岁毕业,20岁进入国泰投行,此后奋战投行后转甲方房地产,再到资本顶不住,这样的传奇和落幕也成为了吹牛逼的资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我的青春住在万向老板鲁冠球起家的宁围镇。那什么时候我能起家呢?也许楼下收破烂的那辆车,是一个隐喻。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上)读后感300字 第(3)篇

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激荡三十年》上。说实话,起初此书并没有勾起我太大的兴趣,因为它就像中学学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扩充版,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出那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或昙花一现或举足轻重的人物们,颇有点读历史课本的味道。可是慢慢地惊佩于作者的组织叙事能力,将那些看似无甚关联的事件一桩桩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非处于那个时代无法了解的中国经济腾飞史,中国发展史。因此虽然此刻,在整幅改革画卷上出现过的那些鲜活的名字在我的脑袋中已尚存无几,但是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脉络逐渐清晰,也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想读读在这段历史中留下姓名的企业家自传(或许《遇见大咖》的电视节目会是不错的选择)n以前,对课本中的“摸着石头过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论断不求甚解,只知吊书袋似的背诵,读完此书,才知道这些话背后蕴藏的血泪与辛酸,这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数亿中国人艰苦卓绝的摸索与尝试。“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