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读后感(3)篇

(2019-06-03 06:03:51) 读后感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作者:樊登

孟子说“必有事焉”,就是王阳明强调的在事上磨炼。我们希望通过修行来强化我们的内心,但强化的内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只有躲在深山安静的茶室中才能平心静气,那不叫修行,那只是一种修行的姿势而已。真正的修行就体现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如何和颜悦色地与同事说话,如何清晰明确地安排事项,如何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坦白沟通,如何在获得成绩时不扬扬自得……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人生大事。如果只是这样号召大家热爱工作,那就是真正的心灵鸡汤了。而本书提供了许多能够让工作变得更亲切的方法,拾阶而上就能成为一个对工作有办法的人。有办法才能更加心平气和,所谓修行也就有了迈开脚的第一步。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在线阅读地址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读后感 第(1)篇


樊登(1976年3月24日_)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主持人樊登读书会发起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人生如一场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稻盛和夫推荐阅读:《干法》

 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

  你总能找到双赢之路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努力做“影响圈”的事,而不在“关注圈”骂人。所以《第3选择》可以看作他“吾道一以贯之”的集大成之作。头脑风暴最重要的原则却经常被人忽略,请记住是“不批评、不评论”。创造协同有四个步骤:询问、界定、创造、达成。

 让他人自觉承担成长的责任。好教练的特征一个好教练有什么特征呢?首先,要做到不评判、不引导,辅导最大的敌人就是引导,一旦对方听出来你想要引导他去做一些事,他就会立刻把自己的责任推到你身上,这就很难推进下去了。其次,就是不建议,这是让自己“置身事外”的一个重要原则。再次,就是教练自己要放松,不要让自己的紧张情绪介入。最后,真诚很重要,一个优秀的教练,要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他是被完全信任的。

幸运会扮演一定的角色,但你如果不够聪明,不够专业,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你就不会获得幸运的垂青。——丹尼斯·珀金斯推荐阅读:《危机领导力》

培养你的商业直觉创新就是发掘一个自己已有的能力,即打开心门,与他人建立联系。——戴夫·帕特奈克推荐阅读:《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的》

彼得·蒂尔写的《从0到1》是一本从哲学高度让人们重新认识创业的著作。如果创业者能够认真学习,会少走很多弯路,书中的创业理念可以帮你规避很多风险。

霍夫曼船长总结了七项不公平竞争优势,也就是初创企业获得成功的七件法宝。● 第一,做出一个比预期产品好得多的产品:至少要好上几个数量级。你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才能抓住和维系客户。● 第二,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让你的新产品定义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分类。● 第三,颠覆现有的市场:成为第一个利用新技术、新模式颠覆市场的人。● 第四,抓住网络效应:这是高速增长的法宝。● 第五,形成垄断:想办法拿到市场中排他性的经销权。● 第六,锁定长期客户: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 第七,建立品牌:优质的品牌可以让消费者更加信任和依赖。不过需要我们警惕的是,霍夫曼所倡导的这些创业创新规则仍然是经验层面的总结、洞见,而非普遍规律,需要每个创业者活学活用,根据自身的特点、资源、条件选用适宜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时权变才是规律。毕竟,霍夫曼船长也是在不断的质疑和思考中收获这些经验的。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读后感 第(2)篇

2019年1月20号,19年第6本书n《工作是最好的修行》n总的来说就是全书节选了14本书的精华内容,读书会解读过的精简版,但细看也可以发现樊登老师的写作思路:全书可以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内看:正心,明道,修术,一部分是向外看:协同与的他人关系,协同与团队的关系,协同与市场客户的关系,如果按照“正心、明道、修术”方面来分类的话,关于“正心”的层面节选了稻盛和夫的《干法》、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关于“明道”层面节选了斯蒂芬柯维的《第三选择》。关于“修术”的层面节选了戴维艾伦的《搞定1》,威廉的《终结拖延症》,西思的《瞬变》,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向外看协同与他人关系的节选了科里帕森特《关键对话》,协同与团队关系节选了约翰惠特默《高绩效教练》,迈克尔·沃特金斯的《创始人:新管理者如何度过第一个90天》,墨末的《危机领导力》。协同与客户市场的关系节选了戴夫·帕特奈克,彼得·莫特森《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史蒂文·霍夫曼《让大象飞》n关于《干法》,将人放在事上磨,自燃性,可燃性,阻燃性,把自己变成自燃性的员工,去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不要把工作看成必要之恶。关于《匠人精神》,特别是匠人须知30条,每天都宣读,我相信读了8年这30条规则肯定会深入他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所以考虑我们公司也制定一个类似于这样的,让每个员工融入他们的骨髓里,这就是公司深层次的文化,细看每一条都是很小的细节,没有任何技巧层面的,完全是先立人再修心,人心对了做的事也就对了,再就是他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制定了一套长达八年的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凡是想要成为家具工匠的人,必须在秋山学校完成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培养学员成为工匠的心性和基本生活习惯。只有一年的见习期结束后,才有可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然后开始为期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经过四年的淬炼,只有在技术和心性上成熟的人,才被认定为工匠,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工匠三年之后,八年期满,学徒离开。随处可见队细节的极致追求。关于《瞬变》,要从大象和骑象人来分析人的行为,大象代表情感情绪,骑象人代表理智逻辑,一般情况下都是大象自动驾驶的,大象力量大,在与骑象人冲突时也一般是大象来掌控了,所以改变行为就要从大象,骑象人,环境3个方面去改变了,关于骑象人改变的步骤就是:找亮点,找到明确的方向,找到关键举措。关于大象改变的步骤是:找到感觉(放大他的视觉冲击,让他亲身体验)缩小改变幅度(一次改变一点点,从订立一个微习惯开始)影响他人,找到同盟(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关于环境:找到场环境(图书馆有图书馆的读书场,健身房有健身房的锻炼场,家里尽量有一个场的感觉,好比一个跑步机放在卧室人们肯定不会去跑步)建立仪式感(任何启动与结束有仪式感更容易进入状态)召集同伴(对公众做出承诺)n关于《刻意练习》,高手与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心理表征的不同,一个象棋大师脑海里可以有10万个棋盘,并且可以动态联系起来,一个资深的律师可以根据情况情景马上调动出此情此景的法律条款,在一个就是练习时间与练习成果并不是充分条件,只与你的练习质量有关系,关于练习质量有3F法则:专注,反馈,纠正。其次就是导师指导。关于《搞定1》,时间管理有一系列的步骤,最先开始是收集-整理-排序-执行-计时-调整。我最常用的就是记录收集-排程3件事清单-番茄钟-复盘调整。整体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了14本书的精华内容,但是想深入了解还需要去读读原著。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读后感 第(3)篇


这种书最适合草草浏览一下即可。

先说好的方面吧:文章结构脉络相对比较清晰,列出要论证的点,举例子,最后又进行总结梳理。而且,只看题目和加粗的黄字都能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在最初的关于看待工作的论述还是很不错的,能够说服人真正把工作这一占用生命大部分时间的事项当做是修行。在工作中我们也确实应该做到自己的最好,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这些点还是很有共鸣的。

说说吐槽的方面吧。无论如何标榜,还是逃不出落入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俗套。尤其是到了后面,我就只看标题了,整个一本书就是成功者写的回忆录,一个标题紧接着就是事例,中间稍微得出一些结论。这种事例论证看似顺理成章,其实非常的不严密。而且,所举的例子大部分是外国的书,导致作者的写作语言也好像是翻译过来的感觉,就是程式化的叙述,全没有中国式的写作风格和智慧在其中,这个因个人喜好而异吧。

成功学,在刚出来的时候曾在社会上收到热捧,但现在,基本上到了人人嗤之以鼻的地步了。与其总这么高高在上讲虚无缥缈的成功的例子,不如扑下身子踏踏实实论述一些朴素的道理。毕竟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普通人,距离书中所谓的成功人士还很远,或者说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或者能达到的成功。

还有一点个人的不舒服,开始看书名和简介,觉得是立足工作的大概念来论述的,没想到到了后半部分,开始讲企业怎么怎么样,把工作概念讲的狭义了。里面很多观点都老掉牙了还来用。比如要创新,要好的团队,要度过多少天的适应期等等,反正读了以后没学到什么东西,也没有感受到精神被召唤。

对于这样的书,庆幸自己是草草浏览看过了,以后看书就是要这样,不是每本书都值得精读的。

这碗成功学的心灵鸡汤,干。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