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画三讲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3-06 16:27:47) 读后感 -
作者:曾孜荣
《宋画三讲》三位宋代艺术史上很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家,三幅最能展示个人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传说、八卦、历史、理论……博古论今,谈艺论道,深入浅出讲解中国艺术关键知识点;不是艺术爱好者也会爱看的宋画欣赏课;轻松了解中国艺术的不二之选!
宋画三讲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这《宋画三讲》分别讲述的是:李公麟的人物画《西岳降灵图》、宋徽宗的花鸟画《写生珍禽图》和夏圭的山水画《溪山清远图》。
一、李公麟的人物画《西岳降灵图》
苏东坡对他的这位好友(李公麟)评价极高:“其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作为“宋画第一人”、“人物白描宗师”,李公麟的白描技法,更是成为后人学画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代代相传。
“白描”又称“线描”,是最具特色的中国画绘画技法之一。
历史上,中国画纯粹的线描技法,以下两类最为常见:一是铁线描。笔力均匀,线条粗细无变化。春蚕吐丝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都属这一类型。代表性画家为东晋的顾恺之,从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高古简朴的用笔。
二是兰叶描。兰叶描是表现丰富的衣纹曲折向背的一种线法,这类线条具有极大的活力。特点是笔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时快时慢,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
后人称之为“白描”的技法,即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略施淡墨以渲染,多用于画人物或双勾花鸟画。
李公麟终其一生所追求、实践的,正是这种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线描技法推到了最高、最纯的阶段。
“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李公麟
我们要讲的《西岳降灵图》,是李公麟白描画的大手笔之作,画的是西岳大帝下临凡间出游巡猎的场景。因为道教认为神仙具有普通人的外表,会隐迹于世俗人群中,所以也有学者考证,这幅画其实是一位皇家“大人物”及其家庭出行游猎的真实写照,它既是道教画,亦为风俗画。
二、宋徽宗的花鸟画《写生珍禽图》
作为艺术家,宋徽宗却是中国两千多年皇权历史里,352位皇帝中最成功的天才与全才。
《写生珍禽图》是水墨的纸本手卷,对景写生、笔调朴质,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全卷长近6米,描绘了画眉、喜鹊、戴胜、斑鸠等不同种类的珍禽。
宋徽宗有种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对花鸟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观察。他就这样专注于花卉、禽鸟的写生,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中国的学者称之为“格物致知的精神”,西方学者则称之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
宋徽宗不仅个人的艺术成就登峰造极,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他还亲自主持“宣和画院”,在公元1104年正式将画学纳入科举考试,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李唐、苏汉臣、王希孟等都出自这个画院。他还搜求古今字画近万件,令人编纂《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为中国美术史留下最宝贵的资料。
三、夏圭的山水画《溪山清远图》
著名美学评论家蒋勋曾说过:“南宋显然是山水画留白产生的关键。”
“留白”,是中国绘画对世界美术史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用最为精准、洗练的线条和墨色,表达最为充实和悠远的意境,用看似未完成的画面空间,描绘已经完成的想象空间。
夏圭的这幅纸本长卷《溪山清远图》,正是一幅让我们欣赏“留白”艺术的传世佳作。
到了五代的时候,大画家荆浩率先发明了“皴法”——就是用毛笔的侧锋,在线描勾勒的轮廓中,扫出大山的体积来,而非填色。这样大山与岩石就有了粗糙的肌理,有了厚重感和阴阳对比。
有人称为“大斧劈皴”或“拖泥带水皴”,其实就是“斧劈皴”夸张到极致。让毛笔的笔锋呲开来,粘带着水墨,在纸上迅速扫刷出一大块面积的线条,再用更淡的水墨重复渲染……以达到苍劲立体的视觉效果。
夏圭的皴法所形成的山石的“立体感”,是因为后来有学者称夏圭是东方的“立体主义”。
三次讲座的主角——从《西岳降灵图》到《写生珍禽图》,再到《溪山清远图》——都是长卷画。这是世界美术史上,中国画所独有的一种创举。
宋画三讲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一直喜爱中国书画艺术,虽无经世致用之说,但读之令人心动不已又回味悠长。每每看到此类书后,随意翻阅便会倾心,待细读愈加感到笔精图妙。睡觉前半个小时读完《宋画三讲》,一时又觉美好、宁静、安然。遗憾少时从未学过画画,无功底无技巧,现只有一颗爱画的心,我是有多欣赏中国的山水田园花鸟书画呢?看到水墨山水画,会想到范宽的巨碑山水,《溪山行旅图》磊落遒劲;看到青绿山水画,眼前浮现天才少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到花鸟作品,想到创立瘦金体的笔墨丹青皇帝赵佶……n《宋画三讲》选取了宋代艺术史上具代表性的三幅作品:李公麟人物画《西岳降灵图》,宋徽宗花鸟画《写生珍禽图》和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之前对人物画不太了解,欣赏《西岳降灵图》收获良多。原来人物画就是一本连环画,故事性强。所谓斥候、鹰犬、鬼神、巴儿狗、团扇拂尘、奢华车轿在很多画中见过,当时自我揣摩,似懂非懂,今次彻底了解。关于线描技法学到两词“铁线描”和“兰叶描”,这个是后人称之为“白描”的技法,即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略施淡墨以渲染,多用于画人物或花鸟。宋徽宗花鸟画最是一绝。元人感叹:“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n南宋四大家之一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时代入朝庭画院。其画风初似李公麟,后转劲硬。他曾写诗云作画不易,度日维艰“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他的画风为南宋四大家之三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师法。马远、夏圭山水画出名,留白从其始,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常常见深山藏古寺,枯木逢老僧,野渡无人舟自横,踏雪寻梅往深林等画面,既是一幅幅山水胜景,又是一首首诗词佳作。赏画时我们不可能手持放大镜,近距离去看每一条石隙树缝,每一座奇峰峭壁,每一位舟中客子,多是边走边参观,若是印刷品也看不清晰纤毫微末。关键在心中有画面,山水随人意,美景自在心。本书还让我了解了移步换景,散点透视的技法,“高远、深远、平远”三远画法,使远景近景深景结合,画面整体风格得到不同呈现。是非常适合教学的一本教材。
宋画三讲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作者通过三个人物(李公麟、赵佶、夏圭),串起对宋朝三类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的浅析,兼之以故事背景和中西画异同对比,将宋画数个主要绘画特征(白描、“格物”、移步换景、留白、“三远”、皴法等)娓娓道来。读者跟随笔者视角,可既览全局,又观细节。读罢,我试图凭借记忆梳理脑中散乱的知识点,印象深刻的内容如下:n李公麟,朝廷重臣,北宋名画家,黄庭坚和苏轼的好友,擅画人物、马。在他笔下,人物灵动,马见百态——这是因为他得了两大白描笔法的精髓。所谓白描,就是用线勾勒出各式物象,典型之一有铁线描,二有兰叶描,前者主静,笔力均匀,后者主动,笔触不均。李公麟正是灵活运用了动静粗细各式描法,所得物象极富质感。同时,从他的画中还可发现,王公贵族出行画,必有大人物“大”于小人物,苍黄探路,兼有一众神灵护体,以显尊贵。宋徽宗赵佶,驰名画家皇帝,擅画花鸟,他让曾经只是陪衬的花鸟变成画的主角,赋之以情。受“格物致知”理念影响,他笔下的植物、花鸟外形极精准。对比现代摄影师的图集,竟可以说丝毫不差。夏圭,南宋山水画家,留白大家。藉由对其画的分析,作者比较了传统宋画的移步换景(散点透视)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宋画融合不同时空场景,观众常能边走边看;西方绘画则专注于某一场景,或是转折性的时刻(读到此处,想到了卡拉瓦乔),继而提出宋画“三远”即为高远、深远、平远。此外,夏圭擅用“皴法”,赋山石以立体感。当然,不仅是山石,他笔下的人物也多具立体感,这是因为他多用几何图形塑造人物——谈及此处,作者又遥望西方,比较了夏圭笔下的“几何”人物与西方毕加索笔下的“几何”人物。除了典型的人物画外,大多数山水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小,这与咱中国人传统的“自然伟大,人类渺小”观念有关。看来,游山玩水的画家们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