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3)篇
(2019-05-10 10:38:42) 读后感 -
作者:李娟
“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粗犷苍茫的新疆阿勒泰山区游牧生活的日子。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民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与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
春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 第(1)篇
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以前李娟在某本书里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会选择继续游牧还是希望定居?问过牧民,也问过定居者,她也有她自己的想法。
那么,如果你是牧民,你愿意继续游牧还是愿意定居下来呢?
作为已经农耕、商化了很久的中原人民,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要选游牧。
游牧转场的过程中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风光,应该是多么惬意美好的经历啊。我们离开了草原,离开了自然,人心都已经开始浮躁,再也找不到了天宽地阔的胸怀,纠结在一些鸡毛蒜皮毫无用处的事情上,乐此不疲。周围的人和事让我心力交瘁,我是多想逃离,忘却凡世的庸扰去过游牧的生活,去面对那广阔的蓝天白云,与羊群为伴,天,地,人间。
以前读《狼图腾》的时候,算下来应该得在十年前了,当时我还在读大学。当时渴望自由的我,像第一次撒了欢的野马,疯狂过,迷失过,彷徨过。读完狼图腾的时候,牧民的草原生活和狼群的野性发挥都让我再次变得心潮澎湃斗志满满。尽管我当时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分析,还倔强地认为农耕生活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至少,这本书搅动了我的内力,心驰向往。牧民驰骋的生活应该是多么地潇洒和霸气啊!
然而,看完李娟切身的经历之后,我的想法变了。
这本《羊道-春牧场》还有之前看过的《羊道-前山夏牧场》和《冬牧场》,李娟近距离地体验并向我们展示着最真实最传统的哈萨克游牧生活,读完之后百感交集。
哈萨克族游牧民族,是目前保留游牧传统生产方式最好的民族。游牧的生活常年奔波,按照李娟说的,转场最频繁的牧民平均每四天就要转一次场。游牧的生活靠天吃饭,风雨雪晴草长羊肥,全靠天赐命运安排。娟是个乐天达观的姑娘,不矫情且生活作风泼剌,她准备妥当地跟着一个家庭去了冬牧场,另一个家庭辗转了春夏三个牧场,辛苦异常。只消说天气的严峻吧,《冬牧场》里已经领教到游牧的辛苦和酷寒;《春牧场》也还是是很冷的,《前山夏牧场》里依然如此。我超怕冷,现在生活在一个酷寒的地方,每到冬天极冻的天气时都恨不得猫在暖和的屋子里不出门,更别提在冰天雪地里还要冒着各种恶劣的天气劳作,生活。
相比之下,定居的生活应该是多么的惬意啊。至少再也不用每日早出晚归地外出放牧,再也不用漫无目的地搜寻丢失的牛羊,再也不用奔走在马背上风餐露宿,再也不用。。。。。。开心的窝在暖气屋子里,四体不勤。想想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沉沦。
可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哈萨克的牧民们不放弃游牧呢?即使是有些半定居的哈萨克家庭,也都还保留着游牧时的很多生活习惯。而且,羊道的扎克拜妈妈一家,每次专场都是那么隆重而庄重地对待着,雀跃着,不辞劳苦着。
每一个牧民家庭都在这样的奔走摸索中,掌握了在草原游牧的生活智慧。他们待客热情豪放,他们尊重自然万物。敬天地敬众生敬自己的他们,停止了游牧会不会使得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属于天地和草原,尽管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是无比艰辛的,可是正如李娟所问,这世上真的存在更好一些的生活吗?脱离游牧之路,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从此以后,还是要付出另外的努力和忍受,面对另外的陌生而拮据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着不同于别人的生活,谁也说不出哪种生活方式是更优的。我们在不同的自我世界里,体味着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幸福,也品尝着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辛劳苦涩。你若坦然接受着倾泻而下的一切爱恨悲喜,视一切得失如常,那么即使有苦难,你也将会是一个玩转生活享受人生的赢家。
如果你只把生活当成一次次的苦难去挨熬,那么就更加活得灰暗悲伤了。若你时刻保有换了和热情,那么每一天都会更像是一场场重要的庆典,有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但绝不是一场折磨。
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忍受生活听起来有些消极,其实正是勇敢的行为。在坚持面签,无论什么样的痛苦都会被消融。——前山夏牧场
我所理解的李娟,一定是满心阳光灿烂地写下了这些经历,积极地面对生活,积极地处理痛苦,让一切感悟都消融在生命里!
春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 第(2)篇
时常思考旅行的意义,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阅读是加深思考的深度,而旅行是一步步拓宽心灵的宽度,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总有一颗想去冒险的心却因为各种原因困于原地不前,其实更多的,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吧,我很崇拜那些行万里路的人,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看完冬牧场再来看春牧场,当初对这种牧民生活的向往已经不像原来那么激烈,思考了更多的东西,现在发现,当初可能只是因为接触到大地的某一陌生领域的好奇心,越来越不舍得读李娟的文字,很喜欢李娟,很喜欢她笔下的世界和生活,已经习惯了这种叙事风格,如果有一天读完了她的文字,我又该如何或者说去哪,寻找那曾经熟悉的与哈萨克斯坦连接的纽带
原以为冬牧场很寂寞了,没想到春牧场却更是寂寞,广阔的春牧场可以容纳下许许多多的牛羊,但却只有稀少的几户人家,而且零零散散,并不紧凑,春牧场就是家,不用担心小偷或者丢东西,甚至出去放羊东西掉了也不用在乎,因为根本没人会走那条路,即使大风刮过屋子也不用担心东西被吹跑,因为永远不会丢。在这里怎么打扮都不过分,有句老话说女为悦己者容,但这里,悦己者就是自己,因为几乎与世隔绝,所以在这里任何一种美丽都有被欣赏的价值,虽然读冬牧场的时候已经被那里的人们的简单热情震撼到了,但这一次又深刻感受了一番,那里人与人之间的那些东西,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珍宝
想重点谈一下孤独。有人说,孤独的人都很幽默,其实仔细思考也很有道理,孤独的人无聊的时候经常会自己和自己找乐子,也就无意识的产生了幽默感吧,读李娟的文字,有时候能笑出声来,独自入藏,想必没有多少人有这个勇气,可是李娟就做到了,我们在她的笔下看到了诙谐幽默的游牧生活,却不曾想,她一个人迷失在诺大的牧场时有多绝望,每天看着一望无际的牧场和天空有多孤独,李娟把艰苦的生活也写得如此生动有趣,李娟何尝又不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想完全融入到另一个民族去确实不易,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李娟就是圈子外面的那个人,加上生活的不易,所以李娟能用这种口吻把那的种种事情叙述出来,我真的很佩服她
在那个民族,语言的沟通都是问题,可渐渐的发现,其实有些事不需要沟通,时间久了,大家就都懂了,随遇而安,便是最好的结局
等反应过来时,惊觉好多事情无需语言也能去到最恰当的地方,寻到最恰当的结局。如随木筏顺流直下,如种子安静成长为大树......虽缓慢,却有力。
最后谈一下生老病死,读完书后,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重和惋惜,那条小狗因为游不过河流便被丢弃荒原,老马深陷泥潭而它的同伙们渐渐远去……很多事我们真的是无力改变的,也很无奈,用李娟的话说,可能命运使然,也没办法,生和死在牧场上都很安静,人们不会过多的感叹或者是悲伤,因为那是没有用的,那的人都并非薄情,只不过相比起无用功,他们更喜欢实际行动,然后安静的接受生命的变数
将死未死的时刻永远比已经沉入死亡的时刻更让人揪心。将死未死的生命也比已然死亡的生命距离我们更遥远,更难测。
在那里动物对人来讲非常重要,游牧民族根据天气的变化要在适宜时间去更换自己的居住场所,所以搬家的时候畜力是主要劳动力,骆驼们顶着大量物资在并不是特别好走的路上跋涉,比人还要辛苦,所以杀动物补充自己的粮食是一个极其庄严的过程,牧民们见证着每一只羊羔牛犊的出生,同时也要亲手结束作为他们的食物的动物的生命,所以他们不食没有祷告过的死亡的动物的肉,表示对他们的尊敬,来不及对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表示祝贺,也没时间对每一个死亡的生命去悲伤,总之在这片土地,一切都很安静
读李娟的书,有些地方还是不明白,她的书是要去用自己的经历去读的,希望我也能有走万里路的勇气,去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
羊走过的路,也是人走过的路
春牧场(珍藏版) 读后感 第(3)篇
读完打卡。继续《夏牧场》。
自《冬牧场》和《春牧场》以来,完全粉碎我对游牧生活的浪漫向往。无论是《敕勒歌》还是夏达的《长歌行》,也包括《狼图腾》,对草原生活的细节描述都不如李娟这么细致、深入。没有与牧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李娟也无法这么准确的记录牧民真正的生活吧?向李娟致敬。
第二、从未想到过牧民生活得这么艰苦。艰苦这个词是我在阅读《冬牧场》和《春牧场》以来,脑海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也曾想还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艰苦”吗?好像还没有。原来游牧生活是这样的:沉重的劳动、恶劣的环境都消耗、折磨着人的肉体,在最困难的时候,除了忍耐还是忍耐。在荒原中,除了坚韧的活下去,没有其它退路。
第三、牧民们的豁达、乐观、自尊和分享的精神温暖着我。小狗不能过河只能任由它留在河流对岸;绵羊生病后积极救治,然而无力回天之后也就只能接受。在经历了危险的转场后来到碧绿的草坡,哈萨克妈妈禁不住唱起歌来;在闭塞的地窝子里,牧民一家依然笑语不断;在转场前一定要洗头、要穿上最好的衣服迎接新生活的到来;哪怕自家出产的牛奶再少,也要给驼队准备一碗酸奶;走到哪里都像给自家劳动那样出力赶羊找马,到了吃饭的时候自然的坐下来分享主人家的晚饭。这就是李娟眼中的哈萨克牧民,真值得敬重。
继续《夏牧场》。遇见李娟,真好。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