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黄金时代读后感(3)篇

(2019-03-03 21:56:42) 读后感

黄金时代

作者:王小波

李银河独家授权,并亲自校订全稿。王小波的经典之作!李银河亲自作序纪念!特别收入珍贵手稿!写出《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写得好。——王小波。本书收入王小波颇负盛名的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其中《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故事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正面书写对“性爱”“自由”的追求,反思人的生存现状,并彰显了人性中的自由与本真。王小波说:“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

黄金时代在线阅读地址

黄金时代读后感 第(1)篇


关于《黄金时代》的书评

正如百科评价的那样,王小波第一次集中地用“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革命逻辑。他的“革命+恋爱”小说中,爱情,特别是性爱,不仅是日常化的欲望力旦,更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主体价值,进而成为”人性再启蒙”的重大伦理支撑点。这些小说中爱情的价值,就在于对抗革命叙事对人性的戕害、革命集体道德主义对人性的破坏。

王小波坚持现实、理性和知识。他坚持人性、人权、以人为本,他关注人、尊重人,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他反对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尊旨,从道德的角度来剖析世界。他支持“力图按照宇宙的尺度”而不是按照人的尺度来看世界及科学本身,这里的“人”是强权者的代名词。换句话说,他反对客观性被主观性,而且是极端狭隘和武断的主观性所取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些主观性的道德所剖析的世界,严重戕害了人性,残害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人权,压制了科学,使这个国家在个人主义上残缺,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落后。徘徊于歧途的是已经或多或少失去了个体自我之“尺度”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社会,向社会提供自己的意见。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同情无数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作为讲绝对原则,给老百姓灌输不合理思想的人,知识分子也往往犯“建立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之罪。他说::“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关于性:

王小波小说提倡的,不是柏拉图式爱情,而是由性极爱,由肉欲升华到爱情的观点。它充分肯定了性的存在,情的升华与否不能作为对性实行禁忌或剥夺的前提条件。

性是罪恶的化身——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的出发点就是罪恶和恶心的。性是正常人正常的生理需求,是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美好的、自然的、纯粹的、真实的,是值得追求与向往的。没有性的人,就好比那头被槌的公牛,神情呆滞,恍恍惚惚。

就像王小波在一篇关于《黄金时代》的介绍里说的那样:

这篇小说中有大量的性爱描写,这是无须掩饰的事。性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性爱是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我认为对此既不需渲染,也无须掩饰,因为它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假如要说明过去的事,没有它,绝不会完全。

在坦荡善良的人之间,性和其他事一样,都可以讨论;其中的痛苦、快乐,也可以得到共鸣。但是在另一些场合,不但性,简直任何事都不可以说。我在写作时,总把读者认作善良坦荡的朋友,这是写小说的原始假设之一。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写作态度。当然,假如我的作品遭到恶评,那只好像夫子所云“爱人不亲,返其仁”了。


关于伟大友谊:

要说明“伟大友谊”的意义,必须要先弄明白传统思想的毒害。

传统思想认为,小和尚就是罪恶的化身,性就是丑陋和罪孽,是恶心的,不纯洁的、羞愧难当的、难以启齿的、不可告人的,在“大众的道德法庭”里,孀妇改嫁或有性生活意味着死刑。有性需求的人若想得到满足,必须得偷偷摸摸,否则就要受人非议、干扰,甚至限制。在传统思想囚禁下的人们个个扭捏、矫饰,造作,假如传统念是槌,这些就是被世俗所骟之人。

我想起《百年孤独》里阿妈兰妲讽刺娇柔造作的费尔南达时说的话,很形象:你就是那种连自己拉的屎都觉得恶心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屁股说成斋戒日的女人。

好我们回到正题,说说伟大友谊。

在一个传统观念横行的时代背景下,身单力薄的个人要与之抗衡,稍微不慎就会跌进传统思想的汪洋大海,不说外界的压力,单说自己的内心,就会开始自我怀疑,判定自己是罪恶的化身。要抗衡,就要跳出对方(指传统思想)的战场,建立自己的战场——伟大的友谊。它是一个与传统思想斗争的名义,一个挡箭牌,一个象征和概念,一个新的思维模式,一个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利器。它的意义是,爱情以敦伦来促进,友情以敦友谊来传达。因为“友谊”,我会帮助你,不惜代价;你也许诺了要帮助我,而且是在一切方面。

王二是一个敢与反人性的观念斗争的人,他不想被骟,他当然不觉得小和尚是罪恶的化身,他认为“这东西无比重要,就如我之存在本身”,那时正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为了解救自己,也为了解救别人,他提了“伟大友谊”。

陈清扬是一个有性欲的弱女子,没有“伟大友谊”,她何以战胜那份心里的“罪恶”感呢,何以毫不顾虑地剥离世人眼光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快乐呢?她取得胜利的心里过程在她的那句话里毕现——我相信自己是无辜的,虽然在深山里,几乎每天都敦伟大友谊,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我有多坏,我这样做是为了伟大友谊,伟大友谊是一种诺言,守信肯定不是罪孽。

她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避免了那个时代对她黄金时代的摧残。

这些就是“伟大的友谊”的意义。


关于“不要脸”

王二对自己的评价说他不大要脸,此时,“不要脸”突然钻进我的心里。

脸在自己身上,是生下来就有的,何所谓要与不要?要脸就能要到吗?不要脸就能丢掉吗?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它的出发的就是错误,因为脸不是别人给的。所谓的“要脸”,是在被别人框架束缚,被别人的观念戕害,这时你会因为自己长着鸡巴而害羞,会因为能拉出屎而恶心。就好像别人给你画个面具,否定你真实的存在,你还沾沾自喜,小心翼翼的呵护,生怕做错一件事惹了别人不高兴,别人把面具揭掉,让你露出“罪恶”的真实面目,还送你个外号——不要脸。你羞愧无地,满脸通红。这想想都恶心,不是吗?

结论:做好自己,不要脸,不受限。


关于王二:

王二不受传统观念限制,不被所谓的“道德”捆绑,不被外界的眼光干扰,向往自由,不要脸(这是褒义,对于这个词,我在态度与认知上的转变是个大收。);他懂得尊重和爱护女性,他对性充满肯定、热爱和向往,敢于追求;他随性、洒脱,是“个体”和“自我”的化身,是“人性”在那个年代里的罕见所在。他不会因为别人而存在,也不会因为别人而不存在,正如他自己说的:“自己就是自己,犯不着向别人证明”。他和陈清扬超越了他们身处的时代,成为启动和践行“(性)爱情多元化”的先锋。


关于陈清扬:

陈清扬一直不死心,直到她遇见王二的小和尚。

陈清扬乍一看给人的印象是单纯的人,呆头呆脑,对性的态度不置可否,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对外界的观念和传统的风俗一无所知,比如在斗争差斗她时,把她手腕捆肿,揪她头发,让众人羞辱,她对此毫无感觉,并表示不理解,而且每每斗争之后性欲勃发。细读之处才发现,她其实大智若愚。她对外界的不理解是对外界藐视,她勃发的性欲是对传统的不屑。她的聪明更在于顿悟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的,一直到死。这是多么勇敢和睿智的言论。在强权面前,你要么放弃反抗,任其践踏,被其同化,要么勇敢反抗,不惧生死;在困难面前,你要么畏而却步,拜倒在它的脚下,要么遍体鳞伤,坚定自我,玉汝于成。所谓忍受摧残就是第二种选择,就是勇于反抗,坚如磐石,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稳然不动。忍受摧残的过程就是自由的过程,是不被束缚的过程。摧残的不是别的,而是长期以来外界套在你身上的那个传统思想的“框架”。

陈清扬一直不死心,这在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日便开始了。那时沙粒进眼的疼,冷风割脸的痛,让她大哭,让她只能爬进门内。但她不死心,她渴望与外界合为一体,她要摆脱外界给她的疼痛,就像她要摆脱传统思想和外界眼光的束缚,渴望与王二合成雌雄一体一样。所以她有个一直奢望的梦境,从一个梦境到另一个梦境的奢望。那天走在山里,做着美好的想像和奢望的梦境,风穿过裙底吹起了她的性欲,她一直不死心,直到她遇见王二的小和尚。她需要小和尚,需要成为雌雄一体,就像小时候需要爬出门外,需要外面的世界一样。她仍然认为小和尚是罪恶,但是她可以用“伟大的友谊”来抵抗,因此她走上前去,就像走进了她心里的美丽世界和奢望的梦境,将小和尚的罪恶深深埋葬(去他妈的罪恶),接受摧残,快乐异常,异常快乐。这,是她的黄金时代。

现在可以对陈清扬做个总结:她听凭本能的驱使、自然的召唤,欲望来了就干,没来就不干;想干就干,想不干就不干,需要时就干,全由内在的自我决定,不参杂任何外界的杂质、评判、干扰,更不会束缚自己,因为她是一个自由的“个体”。

2019.4.9

黄金时代读后感 第(2)篇

文笔直白幽默,却透着现实的坦诚,作者是个怪才,可惜英年早逝。在急诊他这样写:“我又坐下,忽然想起李斯的名言:“人之不肖如鼠也!”这是他老人家当仓库保管员时的感慨。他是说,有两种耗子。粮库里的老鼠吃得大腹便便,官仓几年不开一次,耗子们过得好似在疗养,闲下来饮酒赋诗,好不快活。可是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屎,人上厕所就吓得哇哇叫,真是惨不忍睹。于是他就说:人和他妈的耗子一样。混得好就是仓房鼠,混得不好就是厕所鼠。这话讲得有勇气!基督徒说,人是天主的儿女;李斯说,人和耗子是一个道理。比起来还是我们的祖先会写文章,能说明问题。我一贯以得道高人自居,从来没在耗子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可是面对这个急诊室,真得想一想了,说这里是茅坑一点也不过分。要是我到了垂危时,也挺在这么一个木板床上听胖老太太哗哗响,这是什么滋味?就算我是诗人,可以把它想象成屋檐滴水(有这么一支吉他曲,美不胜收),可是隔一会儿就有山洪暴发之声,恶臭随之弥漫,想象力怕也无法将之美化。那时候每喘一口气就如吞个大铁球,头晕得好似乘船遇上了八级风,还要听这种声音,闻这种气味,我这最后一口气怕也咽不下去。”n有人说作者戴着有色眼镜写书,我觉得作者是想表现文革那个时代的人所受到的一种压迫,知识分子倍受歧视看看厕所杰作:男厕所里写着:“大珠小珠落玉盘”“一片冰心在玉壶”。女厕所里写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还有额匾,“暗香亭”。作者以这种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

黄金时代读后感 第(3)篇

"人就是四十岁时最难过。那时候脑子很清楚,可以发现自己在变老。以后就糊里糊涂,不知老之将至。叔本华说:人在四十岁之前,过得很慢,过了四十岁,过得就快了。咱们孔夫子说的是: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好像越活越有劲,真美妙呀!可不逾矩以后又是什么?"此书读的极为畅快,一气呵成。在他特立独行、汪洋恣肆的语言中感受一个妙趣横生的王小波。小说结构是中国画中的写意、散点透视法与西洋画人中的焦点透视相结合,中西合璧,自然天成。此种形散神不散的结构,非一般人所能驾御,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因此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从天上到人间。主人公的黄金时代其实每个人都有,而那些悲怆的让人泪奔的往事,却镀了一层永不褪色的黄金色调。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