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词赏析读后感(3)篇
(2019-07-27 15:23:00) 读后感 -
作者:马玮
《辛弃疾词》选取了宋代词人辛弃疾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代表性词作70首,逐篇进行赏析,提供了词的原文、词人小传、注释、题解、赏析等内容。对难懂或生僻字词进行注释,从词的类别、创作背景、人际关系等进行解题,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每首词进行赏析,完全满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读者的欣赏需求。
辛弃疾词赏析读后感 第(1)篇
上初中时初识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元夕》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高中时才读懂为什么“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禁引以为隔代知音;大学初贪多求快,识记其文,而忘乎其神;将近毕业,才静心发卷,欲与神合,然学识浅薄,读书所得,甚远于旨。因生性愚钝,今读之半年,始近其情。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山河,流连田园的词作,但始终不能忘怀恢复。辛弃疾的心酸悲苦不是一个人的进退得失,一个人的不幸似乎总能随着时间的积淀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而变得豁达达观,一任风雨,从生活的困境中突围。而一个国之不幸才让辛弃疾愁肠百结,坐困愁城,难以自解。他痛心,统治者忍辱苟活,偏安东南,致使遗民泪尽胡尘;他悲愤,万字平戎良策,到头来却不如种树之书;他害怕“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遗民老去,国耻淡漠,子孙成立,安于北国……正是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国家的不幸才造成了他个人的不幸,一怀愁绪,满纸纵横,道不出“把栏杆拍遍”的无言。“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辛弃疾,带湖闲居二十载,六十八岁,缠绵病榻犹大呼“杀贼”不止。辛弃疾雄才大略,颇具英雄气,正因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历史上少了一个比肩武穆的无双良将,文学上却多了一个如耿耿明星的爱国词人。由辛弃疾我也窥见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艰难苦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殷遗恨。他们在我脑海仿佛合成一个形象,他们的声音也汇聚成千年不绝的音响……
辛弃疾词赏析读后感 第(2)篇
#流浪書館#小打卡day 31n听了9节辛弃疾诗词讲述,n只觉得读书太少,读诗词更少。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大概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既能写出: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锋一转又写出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样温柔淡然的词。既是书生,也是一名爱国将军,怀有一颗英雄的心。于是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满腔热血尽数融于诗词中。郁郁不得志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n青玉案 元夕n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孤芳自赏,也有满腹的哀怨,伤恨,激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n词不达意,稼轩词600多首,代代相传无穷已呀……n请脑补 對稼轩崇拜的神态[撇嘴]
辛弃疾词赏析读后感 第(3)篇
读辛弃疾的词,总体感觉是豪迈、愤懑、偶尔有那么一点清新、惬意。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南宋的靖绥态度之间的矛盾,是作品风格的成因;一生主张抗金却受排挤,恐怕也与其年少成名有关吧。
如果,只是如果,辛弃疾真的受到器重,执掌军事,又能怎样呢?他能侥幸避开前辈岳飞的命运吗?也许求仁不得仁、不能驰骋沙场、不能战死沙场才是他愤懑的源头吧。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少战死或冤死的将军,如果他如愿了,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位豪放词派的大家。辛弃疾自身是不幸的,我们后人是幸运的。
读辛弃疾的词,总能感觉到他的一腔悲愤;而读苏东坡的词,感受更多的是豁达。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个人觉得苏东坡天资禀异,本身就是一位禅宗大家,他的意境,又有谁能超越呢?
词是极好,可惜读了记不住;于是找个本子逐首抄下来,还是记不住……所以,读书须趁早、趁小啊!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