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东京一年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6-29 04:08:37) 读后感

东京一年

作者: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在线阅读地址

东京一年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我在《东京一年》里看到的蒋方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哪怕有很多人不看好《东京一年》这本书,我也会很坦然地说,我蛮喜欢这本书的。


虽然有人说就这样有些杂乱的文字,如果作者不是蒋方舟就不会出版了,也有人说蒋方舟靠着在东京一年的游记赚钱显得也太过廉价。


但是,我以为不是这样的。


在写作的时候,蒋方舟放下了自己,放下了自己是“蒋方舟”的身份,很单纯地,以一种十分坦诚的姿态去写在东京一年的经历,写自己的思考,写自己的困惑,其中喜好,透过文字,不难看出。


我慢慢发现,一个人的喜好是很难隐藏的,如同书中,蒋方舟有着无数次讲述去往美术馆的经历,和妈妈,和朋友,也不止一次地介绍自己喜欢的画。虽然我不懂画,但文字中蒋方舟对于画的热爱却完全可以看出来,没有半点文艺青年去美术馆装逼的样子。


她是单纯地去看,去感受,去了解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百度百科上搜蒋方舟,我们会看到“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几个字,很多时候,蒋方舟和韩寒一样,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我们可能不知道蒋方舟写过的文字,但肯定会知道她的经历,天才少女、青年作家的身份很早就成了她身上的标签,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别的东西,那些我们本该更加注意的东西。


看《圆桌派》,很多人不喜欢蒋方舟,也在她和老徐同台的时候拿这两个人做对比,也说她不如窦文涛、马爷、许子东等人,不喜欢的人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去证实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她。但我倒一直以为,这是她最为可爱的地方。


的确,在很多地方,她的确不如窦文涛等人,但生活阅历、人生经验在那放着呢,在她的这个年纪,她已经做得很好了,至少,比大多数人要好。


节目里,她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一个位置上,但不自卑,有着我们这些后辈该有的谦卑。从不争宠,也不极力于引人注意,但坐在那里,她可以做到很轻松地和窦文涛等人聊天,谈论自己的看法,适时地给出一个很新颖的角度。


我觉得,在节目里,在镜头里,能够保持这样的淡然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并非靠这个吃饭的人。也可能是因为自小的光环让她接触到很多陌生的人,见过大场面,所以才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不张扬,但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光彩。


我一直以为我们很多人对这些年少成名的人太过严厉,在他们身上抱有好高的期望,稍有一些错误就大加指责,以为他们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以至于我们总是在无视他们的努力,认为他们所得的一切都是天山掉下来的馅饼。


相较于普通人,他们的成功会容易一些,但是,相较于普通人,他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


而我之所以看《东京一年》,是因为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她说她是讨好型人格,之所以能够治愈是源于她在东京一年的经历,这就引起了我想要看这本书的欲望。


我喜欢旅行,喜欢到陌生的城市去,但从来都不知道一个城市为什么能够治愈一个人的“讨好型人格”。


看完这本书,我恍然明白其中原因。


在东京,蒋方舟只是蒋方舟,在异国他域,她的身上不再有那么多的标签,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很大一程度上随心所欲地活着,特别是隔绝社交网络以后,网上不论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不能够再左右她的心情。


在这里,她终于能够抛下包袱,变成一个简单的人,不用刻意地去迎合其他人,讨好其他人,尽力让所有人都喜欢她。


慢慢地,也就治愈了她的“讨好型人格”,特别是在看了很多很多的书,经历了很多次思考以后,她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劣处,包容自己。


看电影《荒野生存》,男主人公放弃自己唾手可得的金钱财富地位,选择去寻找阿拉斯,一路流浪,这个选择固然和自己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寻找自我。


虽然最后的结局让人难过,理想主义者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是还是感动了我,值得称赞的是,超级旅行者·亚历山大最终还是找到了自我,虽然是以生命为代价,太过惨烈。


可以说,东京一年的经历就好似亚历山大的流浪,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蒋方舟,可能我们这些旁观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于当事人却未必如此。


旁观者清,有时候,旁观者未必清。

东京一年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读了蒋方舟9岁写的书,再读这本东京一年,灵动活泼写着日记牙尖嘴利一番的小女孩到深沉、成熟的小说家的蜕变,让我太惊喜了。且不说别的,以日记记录的方式写书这种想法真的太对我胃口了。以前也读过五六本日记类的书籍,读完让我飘飘然,有种坚持写日记我也能出书的感觉。过一些时日恍然醒悟被骗,什么嘛,这些类书难道不应该是摆放在书店儿童文学栏才对?流水账式风格,小学生日记罢了。难得遇到一本如此喜欢的叙事小说。蒋方舟对艺术的理解应该是非常有自己见解的,所以每一篇日记都围绕着主题,言之有物,绝无赘言,每一句都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要说九岁的小方舟还有点小刻意地削尖脑袋想用文字的华美外衣吸引眼球,那么在东京创作的方舟只想掩饰所有童年成名的光环,把要写进书里的人、物、事统统扒掉光鲜的皮囊,只表达自己的见解。此书可窥日本文化一二,还是很不错的。

东京一年读后感400字 第(3)篇

前不久夜里做梦,梦到我孤身在异国,做完作业,孤独的发狂,然后打电话给妈妈大哭。这样无助的动作只会出现在梦境。现实里更多的是我的逃避,逃避大起大落的情绪,逃避真情实感。躲在一个偌大空旷的公园。“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开放的,欢迎很多人来做客。但是庭院中还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的门是紧锁的,那锁很难打开,有时是连环锁,有时甚至是死锁。庭院是我们出于社会规范而展现出的温暖与友善,那是假山假水,小木屋里关着的灵魂才是那个真正的胆怯的自己。我小时候是对外界过于警惕的人,长大之后才懂得主动把小木屋的钥匙散布出去,交付给几个朋友和老师。朋友E也是我托付钥匙的对象。拿着钥匙的人并不需要频繁地出入,串门聊天,只需要在木屋失火或淹水时,能够破门而入即可。”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